絲光椋鳥在行動(筑巢)
絲光椋鳥(Sturnus sericeus)是中國東部及南部常見的鳥類。偏好開闊的農田、疏林、村落周邊、城市公園等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常棲息于電線或樹枝上,對人工環境適應性強。以昆蟲(如蝗蟲、甲蟲)、果實、種子為食,春夏季偏重昆蟲,秋冬季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群居性顯著,非繁殖期常結成數十至百千只的大群活動,飛行時呈密集隊形。北方種群為候鳥(冬季南遷),南方多為留鳥,全年棲息于固定區域。
絲光椋鳥的繁殖期集中在4-7月,南方稍早。巢址選擇多利用天然樹洞、廢棄建筑縫隙或人工建筑洞穴,巢材為枯草、羽毛等柔軟材料。每窩產卵3-5枚,卵呈淡藍色或乳白色,無斑紋。雌鳥為主孵化,孵化期約12-14天,雄鳥負責警戒與覓食。雙親共同哺育雛鳥,育雛期約20-25天。雛鳥離巢后仍依賴親鳥喂養1-2周。部分個體一年繁殖兩窩,種群繁殖成功率較高,得益于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人間四月天,春光明媚季。許多留鳥和夏候鳥進入繁殖高峰期開始筑巢、產卵。今兒發現窗外有幾只絲光椋鳥正忙著筑巢。它們選擇的是小區樓房外墻的建筑洞穴,看它們不停地銜來枯枝樹葉甚至塑料薄膜往洞里塞。樓房的洞穴每層都有,而且一模一樣。我看著它們每次入洞都不是一次性成功,而是從下往上每層的洞穴都要進去一下,最后進去那個停留的時間稍長。我不知道它們是不是為了安全“聲東擊西”,還是記憶力太差找不到自己的巢穴;或者是我分辨不清到底有幾家幾戶同時在筑巢。我看不到洞穴里的情況,但見它們忙得不亦樂乎。
椋鳥目前種群穩定,未被列為瀕危物種。因其食蟲習性,對農業害蟲控制有積極作用。我想,絲光椋鳥之所以選擇小區里的人工“巢址”,一方面可能因城市擴張導致的天然巢址減少,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此類人工巢址提高筑巢效率。目前正當愛鳥月,此時宣傳保護,可提醒公眾減少干擾(如避免掏鳥蛋、破壞巢穴)。為避免絲光椋鳥筑巢的事“走漏風聲”,我故意把標題里的“筑巢”寫作“行動”,也祝它們這個春天風調雨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