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沖擊下,各醫療單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調查醫療行業受疫情沖擊的情況,我們采訪了內蒙古、浙江、江蘇、河南、云南五省的醫護及縣醫院領導,深入了解了醫院的財務情況以及醫護人員的收入情況,并對醫療行業的問題與弊病作出了初步分析。
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我們還搜索了網絡資料和相關新聞報道,并且對各地86名醫護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進一步展開輿情調查。
調查發現:
多家縣醫院陷入財務困境。受居家隔離的影響,縣醫院患者人數基本都大幅減少,在疫情期間的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防疫方面的支出則普遍增加;個別醫院受到的沖擊尤為嚴重,現金流斷裂,甚至需要依靠借貸才能向醫護人員發放工資。在醫院內部,不同科室受到的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兒科與外科是收入與患者數下降最為明顯的兩個科室。
多數醫護人員的績效收入也因此大幅減少,許多人的績效、獎金被取消,而防疫方面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到了5月后,醫院患者人數基本恢復往期水準,但仍然存在有部分醫護人員尚未恢復正常收入水平的情況。
一、疫情沖擊下的醫療行業
1.縣醫院的財務困境
(1)小醫院經營困難
疫情期間,大多數醫院的收入都有所下降,支出增加,收支失衡,出現現金流壓力。部分規模較小的民營醫院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3月份不得不停業,分文未掙;而即使在疫情期間正常營業的其他醫院,也面臨著患者數量大幅減少,住院收入、門診收入同比大幅下降,防疫支出大幅增加的情況。在醫院內部,不同科室的患者數量、收入情況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種下降在兒科與外科尤為顯著。
呼和浩特的一家綜合性民營醫院院長郭峰(化名)告訴我們:2、3月份疫情期間,醫院被迫停業,完全無收入。四月份門診收入才9萬,去年同期14萬。病房四月收入28萬,去年同期47萬。總收入相比同期下降了60%。5月份住院量與門診量略有上升,但也都沒有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由于之前醫院僅是收支平衡,2、3月份雖然停業,仍要支出每月20萬的基礎工資、每月10萬的房租,醫院直接負債60萬。
同樣受到影響的還有江蘇省如皋市的一家二級甲等綜合性民營醫院。接受采訪的婦產科主任李華(化名)說,居家隔離期間婦科門診量下降了一半,原來每天80~90人,2、3月份每天僅四十多人。但住院量并沒有明顯變化,因為孕婦要生產是不能不來醫院的。而外科、兒科門診量明顯減少。尤其是兒科,有時甚至只有個位數的患者。
浙江省紹興市一家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的財務科科長張麗也告訴我們,一到四月,醫院的兒科受到的影響較大,這段時間本是流感高發季節,但由于在疫情期間實行居家隔離,小孩患病的幾率也大大降低,兒科住院量下降36.2%,門診量下降54%,科室收入下降較為明顯,同比下降了21.25%。
云南省一家公立縣醫院的急診外科醫生王云(化名)在接受采訪時同樣表示,外科就診人數明顯減少,重癥也明顯減少,外傷病人減少了大概九成。
河南省睢縣中醫院ICU(重癥監護)科室同期正常時候一個月20萬收入,但是疫情階段一個月只有不到10萬收入。
根據第三方醫院管理咨詢機構廣州艾力彼的問卷調查,88.6%的醫院在疫情期間出現現金流壓力。民營醫院首當其中,近六成民營醫院的現金流不足2個月。而社會辦醫在短期資金的補充上,渠道更為匱乏,抗風險能力更低。
對于規模較小的縣醫院而言,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患者減少,醫院收入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的大量使用,導致支出增加。
郭峰院長透露,其醫院在這次疫情中,有關醫護人員的防護支出增加了3萬多,主要用于口罩、一次性耗材、手術包等防疫物資的采購。“疫情期間防疫物資供不應求,因此普遍漲價嚴重,原來幾毛錢一支的口罩在疫情期間都要5、6塊。”郭院長說道。此外,雖然醫院在4月份重新開業,但由于疫情尚未完全平復,所有醫護人員必須在醫院內就餐,這部分費用也是由醫院來承擔。因此,醫院4、5月份醫護就餐支出就有6萬多,而在以前是沒有這樣支出的。
我們統計了華夏醫界網合作轉讓板塊的數據,2020年1月和2月,醫院、診所轉讓數分別為34和20,而3月份這一數據為70,將近兩倍,符合艾力彼關于醫院現金流的數據。值得一提的是,5月轉讓數略有下降,而6月份,僅7天便出現了43家醫院或診所需求轉讓,可見疫情影響遠未平復。
(2)資金補充難
除了醫院收入,其他資金補充來源也顯得較為匱乏。在此次疫情下,盡管醫院在承擔公共衛生服務責任的同時背負著較大的財政壓力,但來自政府的少量財政補貼卻無法緩解這樣的壓力。面對財務困境,不少醫院沒有更多的增收手段,轉而尋求貸款、向供應商賒賬等方式維持正常運營。
河南睢縣屬于疫情輕微地區,盡管有多例疑似病例,但是一直沒有確診。睢縣中醫院是全省規模較大的縣級綜合性公立中醫院,在疫情期間設置了發熱定點門診。
(圖片源自網絡)
我們了解到,睢縣中醫院由于之前擴建新院區,負債十幾億。年底那段時間特別難。一方面,資金流斷裂,中醫院進藥只能向供應商賒賬,甚至發不起工資。另一方面,醫保辦拖欠報銷。病人看病的錢被醫保報銷了,這部分減免的錢由睢縣中醫院墊付,但醫保辦報銷的錢遲遲無法到賬。為了度過財務難關,睢縣中醫院選擇貸款。
除了醫院自身貸款,2月份醫院還動員醫護“自愿”借醫護貸。院方收集了各科室醫護的身份證,跟銀行借醫護貸。由于資金緊張,貸款之后才好發工資。院方表示這一貸款由院方還,但并沒有提出保障措施,也沒有說清何時還貸款。
而有的醫院甚至無法借貸。
紹興市某婦幼保健院的財務科科長張麗表示,醫院貸款首先需要經過政府審批,現階段收入下降屬于普遍現象,并且債務是有監控的,財政局不會任由醫院隨便貸款,財務難關最終還是要靠醫院自己度過。
張麗接受采訪
湖北省醫院協會縣市級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徐必生說過,衛生經濟規律告訴我們,醫院經濟的健康運行,需要有資金來源保證,要么政府投資,要么醫院增收。
艾力彼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醫療機構短期資金的補充來源上,有31%的公立醫院在疫情期間可以從財政上獲得補貼,27%的公立醫院有銀行貸款渠道,還有16%的公立醫院可以通過向供應商進行賒賬或融資;而民營醫院中,29%的醫院沒有短期資金來源,只有23%的醫院可以獲得銀行貸款,僅有9%的醫院可以從投資人處獲得追加投資。
2011-2018年度的數據顯示,中國對于醫療衛生的投入正在穩步增長, 醫療衛生占GDP的比重在2018年達到了6.4%。但這一數據,無論是按GDP總量還是按人均GDP去比較,都跟同等級的經濟體有差距。
政策方面,為了支持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發展,對營利性醫療機構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自其取得執業登記之日起,3年內給予免征營業稅、增值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等優惠。對于小體量的新興營利性醫療結構,這些優惠政策緩解了很大一部分資金壓力,但對于多年來只是收支平衡的小醫院小診所而言,疫情難關仍然難以度過。
政府投資通常不多,而大多數醫院也并沒有好的增收手段或方法,或者說,做不到增收的同時不增加病人負擔。
無法“開源”,許多醫院往往只能轉向“節流”,也就是說,轉向內部節支。這對于疫情期間分外忙碌的醫護人員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2.醫護人員的收入難題
(1)收入下降,獎金被取消
醫護人員的收入構成一般是基本工資、績效、獎金三部分,后二者占大頭,獎金與收治患者量直接掛鉤,和科室以及醫院收益息息相關。
疫情爆發后,醫院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暫停了部分門診和非急診手術;同時,患者由于對疫情的恐懼,不敢去醫院看病。患者數量急劇減少,醫務人員收入也隨之下降。
據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急診科護士林放(化名)透露,直到五月底,醫院才發了四月的工資,二月和三月工資都沒發。她的工資構成是基本工資加上獎金,正常情況下,獎金一個月有一千,而四月的工資里,獎金只發了五十,是過去的二十分之一。
江蘇省如皋市的李華醫生說,他們醫院由于疫情前收入尚可,現金儲備足以補充虧損,工資都及時發放了。但受門診量減少的影響,績效獎金減少大半,基本只拿到了基礎工資三千多塊。云南省某縣級醫院的醫護收入同樣如此。
根據丁香園3月24日發布的調查報告,超八成醫務人員疫情期間的收入下降。在參與調查的742位醫務人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56.3%)績效、獎金等有所下降,基本工資不受影響;29.4%的人基本工資、績效、獎金均有所下降,只有7.6%的人表示收入未受影響。
而在下降幅度上,36.4%的醫務人員表示收入下降了30%-50%,還有5.7%的醫務人員工資截至參與調查時還沒發。
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醫療活動逐漸恢復正常,患者數量也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然而,從我們發布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參與調查的醫護人員中仍有51.9%的人表示薪資尚未恢復正常水平。杭州市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的護士王若若(化名)表示,其目前的工資是一個月四千元左右,僅有正常水平的一半。疫情發生后,她就被調到浙醫二院本院支援,雖然現在疫情已經基本平復,但醫院仍然安排她們繼續在本院工作,每個工作日給兩百元補貼,且工作量還遠大于其在國際醫學中心上班之時;由于調離了國際醫學中心,國際醫學中心就不再發放工資,也不算考勤,沒有考勤相當于季度獎也被取消,薪資水平直線下降。
(2)工作繁重,休息時間減少
收入下降的同時,部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卻不降反升。在我們回收的問卷中,疫情期間,88.1%的醫護人員增加了防疫相關工作,79.96%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量變大。其中一位醫護人員表示,由于疫情期間有同事無法上班,工作人員減少,一個人要承擔好幾個人的工作,導致工作量翻倍。
目前,隨著疫情不斷松控,醫務人員承擔的壓力逐漸減輕,然而他們卻依然不能享受假期。丁香園的調查報告《醫務人員休息時間調查》顯示,與疫情前相比,21%的醫務人員假期休息時間直接被取消,37%的人時間被縮減;在抗疫期間,87.3%的人都沒有補休假期,僅12.7%的人有補休假期。超七成的醫務人員平均每周的休息時間不到兩天,11.9%的人每周都沒有休息,15%的人可以休息0.5天,45.1%的人可以休息一天。
(3)補助缺失,發放標準存疑
關于如何發放疫情期間補助,國發明電〔2020〕10號《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于聚焦一線貫徹落實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相關事項,為疫情期間補助、待遇及績效如何發放定調。
《通知》指出,一線醫務人員領取臨時性工作補助的天數,按其直接接觸確診或疑似病例、標本(含尸體解剖)的天數計算。對在重癥危重癥患者病區工作的一線醫務人員,按實際工作天數的1.5倍計算應發工作天數。其中,對“一線人員”的范圍有明確界定,即指疫情防控期間按照政府統一部署、衛生健康部門調派或醫療衛生機構要求,直接參與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一線工作,且與確診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觸的接診、篩查、檢查、檢測、轉運、治療、護理、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觀察,以及直接進行病例標本采集、病原檢測、病理檢查、病理解剖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與確診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觸的醫務人員才是符合疫情補助標準的一線人員,這一界定方式將一部分雖然沒有直接接觸確診或疑似病例,但是依然在疫情期間加班加點接診發熱病人、每天堅守崗位為病人進行測量體溫、消毒、采血等工作的醫護人員排除在外。對此,不少醫護人員也多有不滿,有醫護人員提到:“難道只有中彈的士兵才算上過戰場?”
而對于符合補助標準的一線醫務人員來說,補助至今未收到也成一大問題。在我們收到的84份有效問卷中,有21位醫護人員符合補助標準,而其中有16位醫護人員并沒有收到任何補助。
另外,通過抓取4月3日丁香園微博“疫情期間,你們醫院疫情一共發了多少補助?歡迎在評論中告訴我們”下的千條評論并用RostEA對其進行情感分析,結果表明,評論帶有消極情緒的占73.12%,大量評論表示“沒收到補助”、“只收到了牛奶/水果”等等。
3.低風險地區部分縣醫院受影響程度較低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新姚鄉整個疫情期間一直無確診病例。我們實地調查發現,新姚醫院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由于國家規定鄉鎮醫院不收掛號費,掛號并不需要身份證,也不收錢。對于很多農民而言,平時的小病小痛他們往往習慣性地選擇“挨”過去,而受到本次疫情影響,他們比往常更傾向于來醫院查一查,好放心。在“基礎工資+績效”的收入模式下,醫生們的收入甚至略有增加。
浙江省紹興市下的6個區、縣都被列入低風險區。醫院的財務科科長張麗透露,婦幼保健院作為一所專科醫院,主要科室有兒科、婦科、產科。疫情期間除了兒科受到較大影響外,產科基本不受影響,婦科由于大醫院限制流量有病人分流至小醫院,就診患者有所增加。醫院在1-4月的總收入同期相比略有增加。
二、醫療行業暴露的問題
1.醫院收支平衡問題
醫院的收入主要由醫療收入、藥品收入、其他收入和業務補助四部分構成。其中,醫療收入是醫院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不含藥品)而獲得的收入,它是醫院主要的資金來源。包括掛號收入、床位收入、診察收入、檢查收入、治療收入、護理收入、康復治療收入和其他收入;藥品收入是醫院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銷售藥品而獲得的收入。包括銷售西藥、中成藥、中草藥的收入;其他收入是醫院收取的不屬于醫療、藥品業務的其他各項雜項收入,如進修費、固定資產變價收入、救護車收入、廢品變價收入等;業務補助是國家和上級主管部門撥給醫院的經常性補助。主要包括國家對醫院的投資和維護醫院正常運轉的業務補貼。其中,只有公立醫院才能收到國家的業務補助,而民營醫院則與民營企業一樣,需要通過投資方的投資獲得資金來源。
醫院的收支平衡直接關系到醫護人員工資的發放。一方面,疫情期間,醫院收治病人的數量銳減,而沒有患者就意味著沒有收入來源。除急診、發熱以外,大部分科室都患者不足,導致醫院整體的收入減少;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醫院又要購置大量口罩、防護服、酒精等防控物資,這使得醫院又增加了一定支出。盈利銳減、支出增加,醫院入不敷出,就無法按時給醫護人員發放足夠的工資了。
2.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不同”
郭峰院長表示,在藥品價格方面,新醫改只壓下了極個別新出藥品的價格,這些藥品即使不限制也會降價,一開始只是由于科研經費而價格虛高,相反普通的藥物都漲價了,凡是急救的藥物現在都漲價幾十倍,原來搶救心臟的藥物1元一支,現在60元一支。而且公立醫院進藥價格要比民營醫院高,同樣的藥品公立醫院15元進價,而民營醫院5元進價,都以15元賣藥,因此民營醫院還能掙10元。
在政府補貼方面,疫情期間,政府并沒有補貼民營醫院,反而衛生部征用醫院救護車,抽調醫院醫護人員,進行公共調查、流行病調查、小區把關、集體考試、活動等,醫院需要自己給這些醫護人員發放工資。
在醫保報銷方面,民營醫院無論用藥多少,國家醫保只給報銷1800元,所以用得多虧的多。國家政策規定有的藥在三級醫院可以報銷,在民營醫院就不給報銷,國家定價時,同樣的檢查在三級醫院貴,在民營醫院就便宜。例如,同樣的一個闌尾炎手術,國家給大醫院報銷7000元,給民營小醫院就報銷4000元,所以只能盡可能控制過度用藥。
在醫院管理方面,國家待遇也有“不同”,例如民營醫院若發現“醫保病人不在床”現象就需要關停整改,但公立醫院則不受處罰。
3.醫護人員受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的影響
根據醫院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大部分醫護人員的工資都由基礎工資、績效和獎金三部分構成,但醫護人員的基礎工資較低,收入基本上都依賴于績效,而績效則與科室的收入直接掛鉤。疫情期間患者減少,醫護人員的績效就隨之大幅縮減。因此,大部分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只能拿到很少的基礎工資。
4.補助金發放中的“時間差”問題
為了對直接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線醫護人員進行補助,國家出臺了相應的補助政策,給一線醫護人員發放補助金,由醫院預先支付,再由國家統一撥款,這就造成了一個“時間差”。在國務院正式發布通知之前,對“一線人員”的范圍并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若醫院對“一線人員”的界定低于國家標準,就會造成“發多了”的情況,不少醫院則會要求相關醫護人員返還補助金,這使許多醫護人員產生不滿。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間績效收入的大幅縮水,許多醫護人員并沒有多余的預算來維持生活,已發的補助金已被他們用于日常開銷,若此時再讓他們返還補助金,勢必造成這些醫護人員的不滿;另一方面,除了那些直接接觸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的醫護人員以外,還有許多在疫情期間從事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的醫護人員,這些醫護人員同樣增加了工作量,卻發現自己并不符合補貼條件,難免會產生不滿情緒。
5.患者心理
(1)疫情期間對醫院的恐懼心理
疫情期間,出于對新冠肺炎的恐懼心理,大部分人都選擇“在家隔離”,避免外出,以防止被傳染,而最有可能出現確診病例的醫院人們自然更是避之不及,再加上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并緩解發熱門診的接診壓力,醫院也呼吁患者理性就醫、網上就醫、擇期就醫,因此,大多數患者如果出現身體不適,一般都選擇在家觀察,除非大病重病都不敢去醫院就醫。住院患者提前出院,許多手術也被迫推遲。疫情期間,患者的這種恐懼心里十分普遍,這是醫院收治病人數量大大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2)盲目相信大醫院的心理
患者普遍存在一種心理,那就是無論大病小病,多傾向于去大醫院問診,尤其是對于陌生病。只有得了感冒等常見的小病時,患者才會傾向于選擇小醫院。在患者眼里,公立的大醫院比民營的小醫院可信度更高,許多患者都抱著“大醫院比小醫院靠譜”的想法,盲目相信大醫院。患者們紛紛涌入大醫院,使大醫院人滿為患,而許多小醫院卻因沒有患者而經營困難,抗風險能力降低,在此次疫情沖擊下不得不面臨倒閉或轉讓的命運。
三、針對疫情反應問題的建議
1.停止宣傳“無條件奉獻”
在此次疫情之中,醫護的奉獻與辛勞值得所有人銘記。但相當一部分醫護并沒有得到與工作量和工作風險相應的薪資待遇。這固然有許多因素。過分宣傳醫護之德,宣傳“無條件奉獻”或許是原因之一。云南某醫院150名醫護集體“自愿”放棄補貼,人民日報銳評“心意領了,錢請收下”。一時傳為佳話。對醫護道德的追捧,過了頭,就成了枷鎖。或許,停止宣傳醫護“無條件奉獻”之美,而轉向宣傳“專業能力”之強,能有所避免道德的裹挾。
2.完善制度,明確標準,加強保障
疫情早期,各地區醫院、醫護缺乏防疫物資而向社會求援的情況,應予以避免。關于一線補貼,也應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及時告知各醫療機構。
6月份北京再度突發聚集性疫情,有志愿者聯系了當地醫護,醫護表示,仍然面臨著生理物資匱乏的情況。對于醫護中60%以上的女性而言,她們由于工作隔離需求,無法外出采購生理用品,一旦進入生理期,麻煩重重。這一需求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已經被提起過。
3.加強科普,患者分流
“互聯網+醫療”是目前醫療行業的一個改革方向。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滿足了跨省問診、管理的需求,能夠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網上問診能有效緩解大醫院的擁擠狀態。但弊端在于,普通人對于隔著網絡的診療很難完全信任,醫生本著謹慎求真的心態也會傾向于與患者真切見面。針對這種心理,我們建議,可以增加醫療知識的科普。明確病情嚴重情況,呼吁患者小病多去小醫院,大病、重病才來大醫院,緩解大醫院壓力的同時給予小醫院更多的生存機會。
4.增加財政補貼,放寬貸款門檻
要使短時間內更多的小醫院生存下來,或許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補貼或貸款。
目前,銀行對于醫院貸款有明確規定,二級甲等以上的醫院才會予以貸款;且醫院申請貸款有一系列復雜的流程。面對疫情沖擊的特殊情況這一門檻應有所放低,以幫助更多的醫院生存下來。
作者團隊:章一諾 錢成虹 蘇婷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指導老師:萬珂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