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蟲引起經白蛉傳播的地方性傳染病,因患者皮膚常有暗黑的色素沉著,并有發熱癥狀而得名。黑熱病是僅次于瘧疾的第二大全球致死性寄生蟲病。《全國包蟲病等重點寄生蟲病綜合防治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黑熱病重點流行縣發病率控制在1/1萬以下;到2030年,90%的重點流行縣發病率控制在1/10萬以下。
山西省陽泉市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屬于黑熱病流行區。進入新世紀以來,黑熱病在陽泉死灰復燃,2017年后疫情波及范圍不斷擴大。為有效遏制疫情,陽泉市在全市實行病例查治、傳染源管控、媒介消殺、環境整治等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打響新一輪黑熱病阻擊戰。
死灰復燃
黑熱病曾廣泛流行于我國長江以北的農村地區。經過長期全面防治,陽泉市于1964年開始無黑熱病病例報告。但2006年一例新發本土病例結束了當地40余年沒有黑熱病病例報告的歷史。此后,黑熱病病例由零星出現到數量快速增長,成為威脅陽泉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根據傳染源不同,我國黑熱病在流行病學上可以分為犬源型、人源型和野生動物源型3種類型。陽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宏巖介紹,陽泉屬于犬源型黑熱病流行區,病犬是黑熱病的傳染源,傳播媒介則為中華白蛉。犬只之間會通過白蛉叮咬相互傳染,如果白蛉叮咬病犬后再叮咬人,就會將疾病傳播給人。以往,當地黑熱病患者多為嬰幼兒,但近年來患者主要為60歲以上老年人。
“經調查,陽泉黑熱病病例目前主要分布在農村和城鄉接合部。黑熱病疫情的‘死灰復燃’以及易感人群的變化可能與城市化進程息息相關。”陽泉市疾控中心地方病科負責人張佩君推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寵物犬數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廢棄窯洞、畜舍等為白蛉提供了大量滋生場所,且農村人口呈現老齡化趨勢,老年人由此成為主要易感人群。
監測到黑熱病疫情出現回升趨勢后,2019年,陽泉市委、市政府組織專家開展黑熱病防控工作研判。在專家的指導下,陽泉市自2020年起動員各部門、全社會力量依托新冠疫情防控體系同步開展黑熱病防控工作。“我們當時將黑熱病防控擺在了重要的位置。”李宏巖表示。
2020年,陽泉市制定全國首部防治黑熱病的專門地方性法規《陽泉市黑熱病防治規定》,并印發《陽泉市黑熱病防控行動方案》,按照“政府主導,屬地負責,部門協同,全民參與,科學防治”的總原則,要求衛生健康、公安、農業、市場、住建等部門聯防聯控,圍繞病例救治、犬只管控、媒介消殺、環境整治、疾病監測、健康宣傳和科學研究7個方面開展綜合防控,落實防控方案。
“經過不懈努力,陽泉黑熱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年報告病例數量快速下降,由2021年的100例下降到2023年的56例,2024年1至5月報告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5.2%。同時,本地病例救治能力快速提升,患者本地診治率由2019年的50%提升至2023年的79.7%。”李宏巖說。
“管狗滅蛉”
在黑熱病疫情的蔓延過程中,病犬和白蛉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陽泉市在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即“管狗滅蛉”方面,下了一番大功夫。
“經監測發現,本地中華白蛉的活動高峰期集中在5月到8月,密度變化趨勢呈拋物線型。白蛉于5月上旬在部分點位開始出現,并于6月下旬達到密度高峰期,此后逐漸減少,到8月底近乎消失。”陽泉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負責人王康介紹,每到白蛉活動時節,全市鄉村、社區結合愛國衛生運動的要求,在環境衛生治理的基礎上開展白蛉消殺工作。
每年,陽泉市各區縣舉辦白蛉消殺技術現場培訓,以此保障白蛉消殺工作科學和規范。“目前,消殺采用的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高效低毒,噴灑后藥效可持續15~20天。”陽泉市平定縣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負責人任鑫龍介紹,前段時間,平定縣已經完成了一輪媒介消殺工作,重點消殺適宜白蛉滋生環境,如畜舍、廁所、窯洞等陰暗避風場所,以及患者家和周邊50米范圍內的所有建筑。
“通過消殺能夠大幅降低白蛉密度,但要徹底滅絕白蛉這種比蚊子還小的昆蟲并不容易。因此,環境衛生整治和白蛉消殺屬于控制黑熱病的輔助手段,防控的關鍵還是加強源頭管控,管好犬只。”李宏巖表示。
每年5月疫情傳播季前,陽泉市以農村及城鄉接合部為重點,以村、社區為單元,通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組織當地獸醫深入鄉鎮進行病犬篩查。
“來,往里走,我家狗拴在院子的最里面。”看到檢測人員上門,平定縣石門口鄉西郊村村民郝功孚一邊帶路,一邊大聲招呼著。
平定縣是黑熱病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隨著這幾年來宣傳工作的廣泛開展,當地居民的黑熱病防治意識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積極配合開展防治工作。
在一戶村民家,看見檢測人員的身影,狗立刻開始吼叫,好在主人及時上前安撫并限制其活動,檢測人員很快完成了犬只血樣采集。經當場檢測,利什曼原蟲抗體為陰性。
李宏巖表示,流浪犬因其活動范圍大,生活環境復雜,更容易被白蛉叮咬,感染率更高。而家養犬活動范圍較為固定,有專人飼養,通過給家養犬定期檢測,可降低黑熱病傳播風險。所以,開展流浪犬管控和家養犬檢疫是有效降低黑熱病發病率的關鍵環節和必要手段。
“目前,尚無治愈病犬的辦法,犬只臨床癥狀改善后極易復發,可能導致產生抗藥性蟲株,給后續患者救治帶來更大的威脅。”李宏巖介紹,當地公安部門和城市管理部門負責犬只集中收容和管控。自2020年以來,通過收容流浪犬、檢測家養犬,并對篩檢出的陽性犬及時進行管控處理,陽泉市犬只陽性率呈逐年下降態勢,進一步降低了疾病傳播風險。
探尋新路
“對黑熱病的傳播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及準確評價,是優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率的前提。”李宏巖表示,目前,關于這一疾病的傳播機制,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破解,如無癥狀感染、發病影響因素等。
為進一步提升黑熱病防治技術與研究水平,2021年2月,陽泉市疾控中心聯合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山西省疾控中心共同建立黑熱病防控科研基地。
依托該基地,陽泉市各縣(區)連續4年開展媒介監測,分析白蛉分布及消長規律,評估消殺效果。“我們通過開展白蛉抗藥性測試,白蛉叮人率、叮犬率現場調查,探索白蛉的實驗室馴化技術,已掌握了大量相關數據資料。”李宏巖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員合作完成了當地利什曼原蟲的分離和培養,目前已成功培養2株嬰兒利什曼原蟲蟲株,傳種至第十二代,為研究原蟲的繁殖、寄生、感染等過程和機理,探究其致病原因和傳播途徑以及檢測試劑開發打下了重要基礎。”
自2023年起,黑熱病精準干預的新型防控措施在陽泉市落地。陽泉市全域作為犬只驅蛉項圈試驗區,向社區、鄉村發放驅蛉項圈,試驗與防控同步進行。李宏巖介紹,前期實驗觀察發現,犬只驅蛉項圈能夠有效避免犬只被白蛉叮咬,從而降低感染黑熱病的風險,目前正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提高項圈覆蓋率,爭取實現全市所有犬只佩戴。
陽泉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局局長王英杰表示,當前,陽泉的黑熱病防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這是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任務,距離全面遏制任重道遠。“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落實各項防控舉措,積極與相關技術部門合作開展科研攻關,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持續推進城鄉衛生環境治理和衛生城市的長效管理,全方位做好黑熱病綜合防治工作,爭取為全國寄生蟲病防治提供有借鑒意義的陽泉經驗。”
來源:健康報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