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湛江漁業總產量131.6萬噸、同比增長2.45%,漁業產值294.04億元、同比增長4.00%,產量和產值均居廣東省首位
◇依托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湛江以科技創新為筆,繪就一幅現代化海洋牧場壯麗圖景,構建起覆蓋良種培育、生態養殖、智能裝備、漁業配套的全鏈條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湛江市從事深海養殖企業(戶)80多家,網箱養殖水體1787萬立方米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淑馨 田宇 肖恩楠
在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西連鎮,徐聞國橋深海養殖有限公司的金鯧魚深海網箱整齊排列(2023 年 5 月 27 日攝)劉大偉攝 / 本刊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西側的流沙港,咸澀的海風裹挾著浪花拍向岸邊,而勤勞的漁民則乘船往海的深處駛去。廣袤的海面上,鑲嵌著狀似“甜甜圈”的HDPE深水網箱,魚群在碧波中躍動,繼續往深處開,如“海上堡壘”的深海養殖平臺靜靜矗立,與潮汐共呼吸。這場延續千年的“向海求索”史詩,正被科技重新譜寫。
2024年,湛江漁業總產量131.6萬噸、同比增長2.45%,漁業產值294.04億元、同比增長4.00%,產量和產值均居廣東省首位。依托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湛江正以科技創新為筆,繪就一幅現代化海洋牧場壯麗圖景,構建起覆蓋良種培育、生態養殖、智能裝備、漁業配套的全鏈條發展模式。
打造良種“中國芯”
水產良種是海洋漁業的基石。
占我國海養對蝦總產量比例超八成的南美白對蝦,一度面臨種蝦資源“卡脖子”問題,種質資源長期依賴進口,每對進口親蝦要價高達200至300美元。同時,隨著長期高密度養殖,南美白對蝦養殖面臨著多種病害威脅,尤其是白斑病毒等主要病原體,嚴重制約了對蝦養殖業發展。
2002年,經科技部立項,廣東恒興集團在湛江投資建設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開展南美白對蝦、軍曹魚、石斑魚等水產動物的育種研發,一場打造“中國芯”的育種“突圍”就此展開。
歷經近十年的時間,基地聯合中山大學成功選育出第一個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中興1號”。國家863計劃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水產種苗與養殖研究所所長陳奕彬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中興1號”填補了國內自主選育南美白對蝦種蝦良種的空白,與未經選育的南美白對蝦群體相比,抗病評價指數提高47.22%,養殖成活率提高約20%。
在這個位于東海島的“藍色硅谷”內,一個又一個的突破不斷誕生。2024年,基地和中山大學再次聯合,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選育出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中興2號”,該品種抗弧菌能力比基礎群體提高20%以上,養殖成活率、養殖產量同步提升。
“為解決優質對蝦種苗市場需求,基地3萬平方米的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和種質資源場已基本完成建設并即將運營,本年度年產SPF(無特定病原體)種蝦產量有望提升30%以上。”陳奕彬說。
在基地不遠處的廣東海洋大學,硇洲族大黃魚研究中心在今年4月8日正式揭牌,研究中心的成立背后是大黃魚深遠海養殖技術創新的向前一步。而就在8天前,該校硇洲族大黃魚繁育基地內,首批人工繁育的魚苗完成測產驗收。
此前,由湛江灣實驗室、海威集團、恒興集團等單位聯合攻關的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規模化繁殖項目也通過了專家組現場驗收,湛江拼上了中國大黃魚種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塊拼圖”。
中國近海大黃魚分為岱衢族、閩—粵東族和硇洲族三個地理種群,前兩大種群均已實現大規模人工養殖。作為粵西優勢漁業資源的硇洲族大黃魚遺傳多樣性豐富,耐高溫,但其因長期棲息深海,馴化難度極大,人工養殖一直是業界難題。
2023年,廣東海洋大學將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作為學校的“揭榜掛帥”重點項目。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黃建盛團隊攻克重重難關,解決了采捕野生硇洲族大黃魚“離水易死”難題,攻克了活體長途儲運“應激性強”問題,構建了野生硇洲族大黃魚親魚綜合馴化技術體系,馴化成活率達59%。
團隊還開發了野生親魚工廠化室內強化培育技術,突破了野生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構建了硇洲族大黃魚規模化苗種培育技術體系,目前已培育出苗種和仔魚超100萬尾。
“我們還將進行規模化養殖探索,不斷改進繁育技術,推動硇洲族大黃魚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黃建盛說。
創新養殖向綠色高效轉型
4月10日,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園區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品鑒會,眾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擺上餐桌,其中膏肥油滿的黃油蟹的出現尤為引人注目。
黃油蟹是青蟹在特定季節最肥美的一種,在傳統的養殖塘下,每千只青蟹僅有一到三只可能“變身”為黃油蟹。因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頂級黃油蟹價格高達上千元一只。當前,黃油蟹養殖仍處于依賴傳統海塘“靠天吃飯”的狀態,轉化率低、產量低。
為讓更多青蟹轉化為“黃金蟹”,湛江灣實驗室紅樹林青蟹養殖研究團隊創新養殖方式,研發出黃油蟹室內環境調控高效培育技術,將黃油蟹轉化率提高至接近70%,培育周期顯著縮短并能夠全年較大規模批量生產。
實驗室內排布的透明養殖蟹箱就是青蟹的“豪華單間”,使用的養殖水通過凈化系統循環利用,為青蟹轉化為黃油蟹營造最好的養殖環境。與傳統養殖模式不同,這種工廠化養殖模式將卵巢處于未發育狀態的雌性青蟹置于特定環境參數的養殖箱中,只需要培育18~25天。
除了工廠化養殖以外,湛江在養殖方式上走出一條綠色環保的道路。
2024年,湛江重點清退徐聞西連、角尾一帶非法養殖非法捕撈設施面積11285畝,啟動全省首個大規模紅樹林“種養耦合”和“魚貝藻”多營養層級立體生態養殖,推動近岸漁排“木改塑”,形成近岸海水養殖和潮溝環繞大面積紅樹林共生格局,現代化海洋牧場生態發展的底色更亮。
在東海島1號海域,建立起了“貝藻混養”多營養層級藍色碳匯型海洋牧場,生蠔與擬雞毛菜、龍須菜等藻類共養的立體式養殖模式帶動區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為了提高養殖效率,湛江也在創新更多的養殖模式。
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莫建軍介紹,臺風、海浪、赤潮等海洋災害,給養殖方式轉變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湛江正在推廣“陸海接力”模式,即為避開臺風季節和提早成魚上市,利用陸基池塘或近海魚排,提早開展魚苗標粗,接力深海網箱投放大苗養殖,爭取在8至9月份收獲上市,避開秋季臺風的影響。“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增強養殖的抗風險能力,而且能夠避免因集中上市帶來的產品價格波動。”
與此同時,湛江探索“北蠔南養”模式,即利用湛江海域冬季海水溫度較高,調運山東等地的半成蠔,投放入湛江海域育肥后上市;發展淺海“底播養殖”模式,即通過工廠化育苗達到一定苗齡后,利用潮間帶或淺海人工投放東風螺、波紋巴非蛤、尖紫蛤、方格星蟲等。
裝備升級海洋牧場走向“高精尖”
4月的一天,本刊記者從湛江雷州流沙碼頭乘船,向深海進發。約一小時船程中,一路上顛簸,遠遠看到在蔚藍色海面上的“海威2號”養殖平臺形如一座鋼鐵堡壘,而記者在登上平臺后感覺更穩如磐石。這個智能養殖平臺的有效養殖水體達3萬立方米,面積超過5個標準籃球場,設計養殖容量可達100萬斤魚類。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東戈介紹,運行如此規模的養殖平臺,只需要兩三名工作人員,人工成本節省60%。
“海威2號”于2023年6月下水,投產時是廣東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臺,長86米、寬32米、高16.5米,是一種半潛桁架式智能化養殖平臺,具有良好的抗風浪能力,能抵御15級超強臺風。其搭載的太陽能電力系統,日均發電量約200千瓦時,可實現無人值守和實時遠程監控。
約10個月后,“廣東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臺頭銜”就易主了,“恒燚1號”以6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刷新廣東省最大網箱紀錄。6個獨立大型網格、養殖水深可達25米。不僅空間大,它在去年超強臺風“摩羯”吹襲下安然無恙。截至目前,湛江市從事深海養殖企業(戶)80多家,網箱養殖水體1787萬立方米,其中傳統網箱(魚排)4.5萬口,養殖水體676.5萬立方米;HDPE網箱3367個,養殖水體1085萬立方米,網箱數量占廣東省60%;大型養殖平臺6個,養殖水體25.5萬立方米,占廣東省45%。
湛江著眼于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未來牧場”,研發無人智能養殖投喂船、水下網衣清洗機器人、海上養殖遠程監控、海洋災害預測預報等行業關鍵技術設備并投入實測和應用。
圍繞深海養殖裝備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和抗風浪轉型升級這個目標,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將支持湛江灣實驗室、廣東海洋大學等科研機構大力開展相關領域研究,支持漁業裝備生產企業技改升級,生產并部署更多適用性新裝備。
數字還在刷新,技術仍在突破。今年3月28日,由湛江灣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艘漂浮式動力定位全域化網箱型工船“湛江灣1號”下水,它的養殖水體已達8萬立方米,總長154米,總寬44米,有12個獨立養殖區域。相比于已投入使用的大型養殖平臺,其一大亮點是可以實現自主航行,從容躲避臺風、減少損耗。
湛江灣實驗室智能海洋裝備中心副主任鄭榮才告訴記者,全潛懸浮定深高抗臺型養殖平臺“海塔1號”正加緊設計建造。建成后,“海塔1號”半潛養殖可抗12級臺風,全潛可抗超強臺風、19米巨浪,適用于南海離岸20至300海里海域,具有半潛養殖、全潛避臺、多能互補、自動投喂、養殖監測、無線通訊等功能。
來源:《瞭望》2025年第17期)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