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初,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2022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顯示,全球現有森林面積40.6億公頃(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1%),且該面積正在縮小。據統計,2015-2020年間,全球每年有1000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破壞(其中940萬公頃為原始林)。
由此,FAO提出了基于森林景觀恢復(FLR,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的三項提議,即:一、發動社會、社區及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遏制毀林、保護森林;二、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恢復退化林地,擴大混農林業;三、可持續利用森林,構建綠色價值鏈。
那么,森林景觀恢復的內涵、功用和現實必要性又是什么呢?
/01/
背景和起源
FLR三項提議的提出,與一百多年來人類培育森林獲取的教訓有關(D,Lamb,2014)。一方面,生態學的發展證明,要達成可持續獲取森林物質和生態服務的目標,需要系統性、大規模、精準設計以及人為干預地實施。另外,傳統森林經營方式在面臨森林退化和地區貧困的雙重問題時,往往是選擇犧牲其中一方而著重解決另一方的問題,因此問題難以得到真正解決。例如,為改變某一地區森林退化的現狀,將恢復重點放在提高森林生態效益上,但這樣卻不能為依賴森林維持生計的居民帶來明顯的收益(至少在短期內),結果可能會導致周圍的居民為獲利而破壞最新恢復的森林,甚至砍伐天然林變為農業用地,再次造成森林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能以更廣泛的環境、社會、經濟需求來實現森林質量及數量的同步提高,并能在恢復森林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同時為當地居民帶來切實利益,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共同發起了“生命之林(Forest for Life)”項目,提出森林景觀恢復倡議(FLR Initiative)。1998年,IUCN對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的森林恢復活動進行了總結,隨之開展了與這四個國家政府的對話,拓寬了有關恢復活動合理性的思想和觀念。1999年,WWF和IUCN建立了森林更新計劃;2001年,WWF、IUCN及其他一些非政府組織正式提出了森林景觀恢復的概念。
/02/
內涵和特點
“森林景觀恢復(FLR)”最早的定義是指“在被砍伐或退化的森林景觀中恢復生態系統完整性和提高人類福祉的長期過程”(Segovia,2001)。
與傳統“就林論林”的森林恢復(分造林和再造林兩個類型)模式相比,FLR體現了“跳出林業看林業”的整體觀、系統觀和以人為本的方法論(圖1)。
圖 1 景觀森林恢復的綜合治理鑲嵌體
(A.Sacco 等,2020)
與傳統森林培育相比,FLR強調四個方面:
一、動態過程。森林景觀恢復建立在公眾參與的基礎上,需要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景觀恢復的決策過程,采取適應性經營的方法,通過制定監測計劃、建立清晰連貫的評價和學習框架,及時對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做出響應。
二、生態完整性。生態完整性是維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質量,提高生態系統適應變化的能力。在森林景觀恢復中應用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概念,一般理解為將森林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更自然的狀態。森林景觀恢復強調如何最好地恢復森林功能(產品、服務等),而不僅僅是種樹。
三、人類福祉。在景觀尺度上,恢復生態完整性和提高人類福祉應同時實現“雙贏”。一方面可通過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來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從而提高人類福祉。另一方面,可通過直接提升居民福祉,降低居民生計對森林資源的壓力,從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四、大規模尺度。景觀是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且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處于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森林景觀恢復強調在景觀框架下做出立地尺度的決策規劃,以實現更加多樣化的景觀目標。項目實踐中,FLR在森林經營單位、社區(圖2)或更高尺度水平上進行。
圖 2 以社區為經營單位的森林景觀恢復項目
(海南陵水縣大敢村)© 張曉紅
/03/
框架和應用
一、以景觀生態為導向,構建大范圍內的森林生態體系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面積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David L(2014)和 Lindenmayer(2006)認為,景觀規模預示特定樹種可遷移的規模及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的范圍,以連片種植面積計算,宜在10000公頃以上,足以影響流域內的水文過程或維持頂級捕食者種群繁殖。
二、以生態恢復為目標,復原或重建退化的森林生態系統
作為研究生態系統退化原因、退化生態恢復重建技術與方法,以及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科學,恢復生態學主要涉及對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的生態學過程(如退化成因、過程、特點等)和生態恢復與重建的工程技術。
三、明確利益相關者需求,協調多方支持實現行動目標
明確利益相關方需求是開展FLR的第一步。包括確定利益相關方的“受益”與“受損”,提高其對景觀退化程度的認識并分析原因,讓利益相關方了解進行森林恢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使并協調多方參與其中。
四、加強公眾參與,發揮個人和群團組織的作用
森林景觀恢復不僅需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還需要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社會層面應加大對森林保護和恢復工作的宣傳力度,關注基層受益人、目標受眾的訴求,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森林保護中來。
圖 3 開會征詢社區居民建議是FLR社區參與的常用方式 © 張曉紅
五、適應性經營,將設計原則轉化為符合當地實際的業務模式
適應性經營是指圍繞系統經營的不確定性開展規劃、經營、監測、評價四項互相聯系的工作,實現系統健康及可持續資源管理。通過持續的監測和學習,適應當地自然、社會、經濟、制度等要素和環境的變化。
/04/
結論和討論
以FLR扭轉全球營造林頹勢:
(1)從本質上看,FLR是一種管理構成景觀的“人”、“自然資源”和“土地利用”之間相互作用的方法。與慣常使用的基于林分、林木的育林模式(SBS)相比,FLR擴大了營造林的設計和實施的尺度,強調了“人類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更有利于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政治經濟形勢等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FLR吸取了100多年來人類育林的有益經驗。D.Lamb(2014)總結的有益經驗包括:發動企業、社會、小規模林主積極參與造林,防止森林碎片化;控制外來樹種,避免單一樹種導致景觀簡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大力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宏觀規劃,協調森林恢復活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因人、因地、因林施策等。
主要參考文獻
[1] ITTO, IUCN (2005). Restoring forest landscap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and science of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ITTO Policy Development Series No 23. ITTO, Yokohama, Japan.
[2] IUCN (2019).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Pathways to Achieving the SDGs.
[3] Imbach, A. and Vidal, A. (2019). How Inter-Institutional Networks Transform Landscapes: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 on Advancing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Gland, Switzerland: IUCN.
[4] IUCN (2019).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Pathways to Achieving the SDGs.
[5] Lamb D, Gilmour D. Rehabilit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forests. IUCN (2003),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and WWF, Gland, Switzerland.
[6] Lamb D (2014). Large-Scale Forest Restoration. Routledge and Earthscan 等.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