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冠肺炎定義為“大流行病”,即表明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范圍內傳播。
當時的世界無法想象,未來一年全球將有超過1億人感染、260多萬人因疫離世。新冠疫情如“無聲的爆炸”,向人類發出無聲警告。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一周年之際,人類值得深思這場疫情究竟向我們發出了哪些信號。
當地時間3月10日,美國得州全面解除“口罩令”,并允許企業以100%的容客量開放,這也意味著,得州的企業基本上可以像疫情暴發前一樣照常運行。
其一,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類開始砍伐森林、抽干沼澤、筑壩擋河、水漫平原……地球曾經是一片藍天綠地,但現在已經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構成的商場。”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其著作《人類簡史》中指出,未來很可能看到人類不得不與自己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拉扯較勁。“今天,人類正在讓許多物種滅絕,甚至可能包括自己。”
新冠肺炎是繼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西尼羅河熱和裂谷熱之后,最新暴發的又一種人畜共患疾病。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去年就曾指出,如果人類繼續大肆開發野生動植物資源并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病原體將越來越容易從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身上。“為了防止將來疫情再度暴發,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今年1月在談及需從新冠疫情中汲取的教訓時同樣強調,人們應該認識到,人類、動物和地球的健康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各國需要從根本上加強監測和管理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之間的接觸風險。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直接關系人類自身的命運。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其二,加大投入,以健康為發展基礎。
“新冠大流行告訴我們,健康不能僅僅被視為強大和富裕國家的產物,而應被視為其基礎。”譚德塞本月8日發表講話時強調,新冠疫情凸顯了健康的中心地位。“只要保護健康,一切皆有可能。當健康處于危險之中時,一切都處于危險之中。”
的確如此,一個健康的人才可能具有生產力、創造力與韌力。個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試想,當整個世界都“生病了”,失去了“健康的體魄”,發展又將從何談起?
新冠疫情沖擊下,貿易受阻、商業停擺、經濟衰退……危機當頭,該怎么辦?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太多真實鮮活的例子。有的國家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采取各項防疫措施,有效遏制住了疫情;而有的國家卻將政治凌駕于科學之上、私利置于群體生命之上,放任病毒傳播,釀成一樁樁人間悲劇。
猶記得一年前譚德塞在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大流行”時所說,一些國家已證明新冠病毒可以被抑制和控制,現在對于許多正在應對大規模聚集性病例或社區傳播的國家來說,“面臨的挑戰不是它們是否有能力抑制和控制病毒,而是它們是否愿意這樣做。”
其三,團結行動,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此次大流行也暴露出全球在健康領域的投入不足,各國在預防、發現和應對這類重大疾病暴發的能力存在不足和缺陷。
一年前,人們翹首企盼新冠疫苗能夠帶來抗疫曙光與希望。但當人類真正擁有疫苗時,生產與分發卻都成為問題,可謂是疫苗有了,團結卻沒了。
今年年初,世衛組織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在一次例行記者會上指出,在疫苗分發問題上,一些國家在“為蛋糕而戰”,而經濟欠發達國家的一線醫護人員“甚至分不到面包屑”。有些發達國家囤積遠超其人口總數的疫苗,但與此同時,一些貧窮國家卻連疫苗的影子都見不到。
須知,在這個高度全球化的世界里,“疫苗民族主義”最終無法買回真正的健康與安心。畢竟,“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沒有人是安全的。”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類似新冠大流行的全球性挑戰絕不會是最后一次。人類面臨的所有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國單打獨斗都無法解決,必須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正如譚德塞所言,“我們應風雨同舟,團結一致。這是應對、恢復和重建的唯一途徑。”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