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17日,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王振剛副秘書長帶隊赴云南省昭通市調研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赤水河云南段魚類棲息地保護與修復”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深入了解該項目開展情況,探討社會力量參與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路徑。
人工階梯-深潭系統
項目科學宣傳牌
項目采用仿自然修復手段,在雙核桃小水電站攔河壩舊址及其上下游河段進行棲息地修復示范,為珍稀、瀕危魚類營造適宜的棲息、攝食和繁殖場所,為赤水河流域棲息地修復提供示范。同時,該項目雇用周邊社區群眾和志愿者參與保護區日常巡護、后續的棲息地修復、維護以及監測、野外調查等工作,并支付相應的勞動報酬,為當地社區群眾提供保護公益性崗位,探索群眾參與可持續保護管理路徑。并向周邊社區、學校和社會公眾等,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設計制作特定區域標識牌、導視牌和科學宣傳牌等,提高保護區周邊群眾的生態意識和法治觀念,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赤水河保護行動之中。探索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棲息地以及淡水生態系統恢復和保護工作,健全多元參與的協調保護機制,樹立社會多元化參與赤水河棲息地修復的試點典范。
調研過程中,我會與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云南管護局(以下簡稱“珍稀魚類云南管護局”)開展座談,局長陳晶主持會議。會上,珍稀魚類云南管護局賈仕鵬副局長針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王振剛副秘書長聽取了項目介紹后,對項目進展及成效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時指出,“赤水河云南段魚類棲息地保護與修復項目”不僅是一次生態修復的實踐,更是一場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的探索。通過仿自然修復手段和社區群眾的廣泛參與,項目不僅為珍稀魚類營造了新的家園,也為當地社區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要繼續發揮在地優勢,加強多方交流,打造可復制的赤水河流域棲息地修復示范標桿,講好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故事。未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將繼續攜手各方,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更多力量。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