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在大海子濕地的黑頸鶴。
清晨6時,天色未亮,海拔3200米的昭通大山包大海子濕地氣溫依然在零度以下,到此越冬的黑頸鶴已然開始活動鳴叫。“咕、咕……”在濃霧緊鎖的海子里,不見其身但聞鶴鳴,空靈的叫聲此起彼伏,劃破了高原的寂靜。?
7時50分,大山包山脊線依然霧氣籠罩,紅日刺破濃霧緩緩升起,聚集在雪地中的黑頸鶴變得興奮起來,它們舒展雙翅、引頸高歌,準備覓食。有的“一”字成列掠過東邊晨曦,有的排隊鳴叫著到西邊的山崗依次振翅飛翔,不到一個小時,便消失在大山包群山之間。
大山包氣候多變,上午紅日初升、藍天白云,中午又寒風肆虐、濃霧陣陣,能見度不足5米。
午飯后,護鶴員陳光惠拎著裝滿玉米粒的竹籃到大海子湖邊喂鶴,“噓、噓……”在陳光惠的口哨聲中,黑頸鶴從四面八方飛回湖邊聚集。陳光惠深一腳淺一腳踩著結滿冰凌的草甸,沿著湖邊將金黃的玉米粒拋撒出去。不一會兒,她身邊就圍滿了大大小小爭先恐后進食的黑頸鶴。“我婆婆從1992年就開始義務喂鶴。我從2003年開始接替婆婆喂鶴。”陳光惠說,黑頸鶴每年農歷九月來、三月走,非常準時。這期間也是她忙碌的日子。
陳光惠到湖邊投喂黑頸鶴。
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珍稀物種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以黑頸鶴及其生存環境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黑頸鶴是大山包保護區的代表物種,有“高原精靈”之稱,對棲息地要求極為苛刻。潔凈的水源、開闊的濕地,沒有過多人類的干擾,昭通大山包的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為黑頸鶴越冬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這些年來,政府非常重視黑頸鶴保護,出臺保護政策、成立保護部門,大山包越冬黑頸鶴數量從1990年的200多只增加到現在的2000多只。”陳光惠說,隨著黑頸鶴數量的增多,大山包聲名遠揚,許多觀鶴拍鶴愛好者慕名而來,帶動了當地生態旅游發展,提升了當地群眾的愛鳥護鳥意識。
近年來,昭通市通過推進落實一部保護條例、建好一個補償機制、實施一批生態項目“三個一治理”模式,在大山包實施易地搬遷,減少原住民存量,逐步降低居民生產生活對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的干擾。2014年以來,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實施了棲息地生態修復項目,在核心區實施退耕還濕、裸地修復、沖蝕溝渠治理等濕地生態保護工程,開展人工種草、濕地修復、沖蝕溝生態治理、黑頸鶴食物源基地建設等,建成水質凈化池1.53公頃、恢復濕地608.78公頃、建成黑頸鶴食物源基地30公頃,為黑頸鶴在大山包越冬提供了理想棲息地,使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得到全面提升。通過科技手段為保護注入新動能,在保護區布設30余臺紅外相機,建立智慧監測平臺,實時追蹤鶴群動態。2022年,大山包黑頸鶴的繁殖成功率同比提升15%,幼鶴成活率超過80%。
昭通始終把生態保護治理作為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大民生工程。結合脫貧攻堅、生態搬遷等政策,對遷出村民進行退耕補償,既增加搬遷群眾收入,又有效減輕保護區人畜活動影響,實現民生改善與生態保護雙贏。
從200多只增加到2000多只,黑頸鶴從瀕危物種降級到近危物種,越冬野生鳥類種群和數量不斷增加的背后,是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干部職工與當地群眾精心合力守護取得的成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口哨聲聲、鶴鳴九皋,在這片土地上,人與鶴的雙向奔赴溫暖而堅韌。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