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女孩 隱彰供圖
推薦詞
茶,指茶樹,更多涵義指從茶樹采摘的嫩芽,一片東方神奇樹葉,中國百姓最普通最廉價的飲料。茶禮有緣,古已有之。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待客、婚嫁、宴請、議事、閑聊,都有茶的身影。現代社會對綠色、健康、時尚的追求,飲茶風氣愈加濃厚,既刺激茶葉生產,形成以茶為中心的產業鏈,又迎來新時期茶文化的繁榮。各地茶樓茶館、茶藝館、茶博物館、茶葉節、茶文化節、茶詩、茶歌、茶影視,形式多樣。精致茶具成為家庭新寵,飲茶這門生活藝術正走進千家萬戶,給生活帶來情趣,為休閑文化譜寫嶄新篇章。
茶園春早 黃海 攝
中國古代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人們推論,茶的發現和利用始于原始氏族社會晚期,迄今有5000年的歷史。中國是茶的故鄉,自古以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組成的美好生活,都離不開茶。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 史 五 千
《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神農氏時代,因食物缺乏,采集樹木嫩芽以作補充,其中有茶嫩芽。神農氏為三皇之一的炎帝,所處時代迄今有5000年了。
茶樹葉芽雖苦澀,但助消化,利大便,先民多作蔬菜食用,現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還用鹽腌制茶葉作菜食,或與其他佐料熬成茶粥。茶從菜食、藥用到飲料經歷一個歷史過程。可能由于茶樹葉芽采摘過剩,有人把它曬干,這便是最初茶葉了。《桐君錄》記載,巴東別有香茗,煎飲令人不眠,開始懂得用水煮茶,名稱上升為“茗”。自漢代,茶葉作為飲料進入百姓生活。唐代,飲茶風氣遍及全國,佛門茶禮茶事盛行,上層士大夫飲茶品茗,講究茶品、茶具、用水、程式,飲茶從茶藝上升到精神層面,在這樣歷史背景下,誕生茶圣陸羽和他的《茶經》。
宋代飲茶風氣不減,宋真宗初年出現團餅茶,譽滿京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為詩,以茶取樂,《清明上河圖》生動再現汴河沿岸飲茶盛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旨廢除團餅茶,改青蒸茶芽,即散茶。散茶的出現促進了制茶技術的改進,形成炒青綠茶、全發酵紅茶、半發酵烏龍茶的三大制茶技術。近代在制茶技術的程序和細節上不斷有所創新,茶品有所變化,但基本上沿用炒青、全發酵、半發酵的制茶方法和路線。
非遺傳承人梁駿德采用傳統技藝制作武夷紅茶 黃海 攝
茶 品 六 色
茶葉因發酵程度不同,呈現綠、紅、黃、白、黑、花六種色澤,稱茶品六色。
綠茶(綠色),屬不發酵茶,經殺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成茶,茶色青綠,茶湯清透、清爽、清心,貴在一個清字,是夏日最好慰藉。以杭州龍井、蘇州碧螺春、婺源婺綠、屯溪屯綠最為有名。
紅茶(紅色),屬全發酵茶,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制成,湯色淡紅或金紅,貴在一個醇字,醇厚醇正,暖胃暖心,以武夷山正山小種、安徽祁紅、江西寧紅、云南滇紅最具名氣。
黃茶、烏龍茶(黃色),屬半發酵茶,介于綠茶與紅茶的一種茶品,湯色黃紅,既有發酵茶的醇,又有未發酵茶的清。黃茶以岳陽君山銀針、安徽霍山黃芽、四川蒙頂黃芽為上品,烏龍茶以武夷山大紅袍、安溪鐵觀音、潮州鳳凰單樅為上品。
白茶(白色),屬輕度發酵茶,因茶葉滿披白色茸毛,故稱白茶,茶湯清淡,如同一杯清水,喝后卻滿口余香,以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白茶品質最佳。
黑茶(黑色),屬深度發酵茶,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黑茶、四川邊茶、滇桂黑茶,廣西六堡茶,以云南普洱茶品質最優。黑茶湯色暗黃,香味厚重,如同品嘗陳年老酒,余味無窮。
花茶(花色),用綠茶和香花拌和窨制而成,以福州茉莉花茶最有名,茶湯清純,花香茶香合一,韻味獨具。
茶園之春 劉達友 攝
茶 藝 茶 道
茶藝指沖泡茶的技藝,屬物質層面、外化于形的形態或樣式,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沖泡、行茶等一套程式和技藝,簡而言之,就是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品茶藝術。在茶樓茶館,由專職茶人演示泡茶、行茶過程,賓客們一邊品茗,一邊聆聽音樂,感受茶藝之美。
而茶道是形而上、內化于心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茶葉專家莊晚芳說:“茶道就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理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文人墨客和道人僧侶,在規范泡茶行茶的同時,再思索、尋找、體悟點什么,如盧仝飲茶可以“情來爽朗滿天地”,蘇軾煎茶能使“明月江水,山間松濤,宇宙天下,皆備胸中”,這大約便屬道的范疇了。
對于民間百姓,茶的本意就是一杯泡茶樹葉的清水,清明清正,精行儉德。飲茶就是且停停,讓人歇歇腳;就是且放下,卸去生活重擔;就是以茶解悶,忙里偷閑,求得和諧;就是一家圍坐,飲茶話茶,茶歌茶舞,求得喜樂。這正體現中國茶道和茶文化精神。茶分上、中、下品,但草根也許并不講究這些,一盞粗茶,一杯熱茶,暖暖心窩,足矣。
茶韻清音 劉達友 攝
茶 中 文 化
茶雖是日常消費品,但卻以它獨特的親和力和滲透力,深刻影響飲食、祭祀、禮儀、風俗、習慣、休閑、詩畫、歌舞、商貿等方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
清晨即起,中國人做的第一件事是燒水泡茶。蒙藏地區女主人先要煮一鍋奶茶,以供全天飲用。以茶待客,是國人普遍習俗,客人來了,先請坐,后敬茶。江南一帶,春節客至,要獻元寶茶,意祝客人新春吉祥,招財進寶。
茶用于婚禮,有“三茶六禮”的說法,三茶指訂婚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結婚儀式中,謁見長輩要獻茶,以表示兒女敬意;長輩送些見面禮,稱“茶包”。媳婦過門,要向公公婆婆請安獻茶,以示孝道。
茶樓茶館是茶文化的一大景觀,廣州茶館叫茶樓,茶樓有各式點心,叫“吃早茶”。成都的茶館茶樓數量之多,飲茶之眾,有“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之說。市井百姓,蕓蕓眾生,邊飲邊聊,縱議天下。
文人墨客與茶有不解之緣,常以茶會友,以茶賦詩,以茶作樂,于是產生茶詩茶畫,茶戲茶歌,茶對茶聯。傳說鄭板橋到北雁蕩山觀音洞寺院,方丈見他衣著簡樸,視為俗客,只說聲“坐”,對小和尚喊“茶”;一經交談覺得談吐不凡,便引進廂房,連聲“請坐”,吩咐小和尚“敬茶”;兩人深談之后,知是鄭板橋,逐請入方丈室,連聲說“請上坐”,吩咐侍者“敬香茶“。這便是上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茶,敬茶,敬香茶”的來歷。
武夷正山小種紅茶 劉達友 攝
茶 路 條 條
茶原產我國,茶葉是大宗對外出口商品,條條茶路,馬馱肩扛,翻山越嶺至周邊地區和國家。一條茶葉貿易之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
我國先民種茶最早在云、貴、川,后擴展到南方丘陵地區。所產茶葉翻過秦嶺抵達漢中,進入中原。唐代隨文成公主出嫁進藏,帶去茶葉茶具和制茶技術,茶葉開始西傳。云南經麗江、四川經雅安,茶葉也進入藏區,漢藏之間茶馬古道逐步形成。南方的茶葉,過長江經山西,進入蒙古,向北向西傳播,到達俄羅斯。宋元時期,飲茶之風已在北方草原普及,茶葉對邊疆少數民族而言,已是日常生活必需之品,有“一日無茶則滯,一日無茶則病”之說。茶路上,茶鋪林立,茶市興旺。
外國友人暢飲中國茶 劉達友 攝
公元4世紀末,茶葉隨同佛教進入朝鮮,茶葉向東傳播。唐永貞元年(805),日本最澄禪師在天山臺山國清寺留學,回國時帶走茶種。宋淳熙年間(1174-1189),榮西和尚來華留學,帶回茶種,在日本廣為種植。榮西著有《吃茶養生記》,大力在日本提倡喝茶。
南方茶葉通過海路南傳,到達東南亞和歐洲各國。公元1610年閩南商行與荷蘭商人貿易,經廈門港,把武夷紅茶傳入英、德、法等國。武夷紅茶被英國皇家視為珍寶,在皇室的推動下,飲茶逐成風氣,英國的下午茶,成為時下高貴優雅的一個標簽。
作者:蘇祖榮
樹木檔案:
茶樹,茶科茶屬灌木或小喬木,葉革質,內含單寧、茶堿、咖啡堿和維生素,用于制茶,是我國主要飲料,稱為“國飲”。野生種遍見長江以南各省山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野生種葉型大,在人工移植栽培中樹冠矮化,葉型變小,利于采摘和作業。
茶樹在秦嶺以南丘陵山地廣為種植,是山區重要經濟林樹種,福建、浙江、安徽、四川、云南、江西是主要茶葉產區。茶葉含有多種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作者簡介:
蘇祖榮林業高級工程師,福建省林職院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森林文化研究,著有《森林美學概論》《森林文化學簡論》《森林哲學散論》,主編《森林文化研究》《森林與文化》《林業諺語淺釋》《竹鄉旅游資源開發》,參與撰寫《生態文明學》《森林與人類》《森林文化與生態文明》《福建樹木文化》《現代文明經濟研究》等,在國內相關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