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物類群的種群遺傳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尤其是同域分布近緣物種的遺傳結構,能夠有效排除生態因子、進化歷史等干擾因素,從而明確獨立性狀(例如生活史特征等)對遺傳結構的塑造作用。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物種如何分化、共存和適應等進化生物學領域的基礎科學問題,同時對于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也具有重要價值。
榕屬是最大的木本植物屬之一,全球超過800種,其近緣物種同域分布的現象非常普遍。尤為重要的是,榕屬植物與傳粉榕小蜂之間形成了高度專性傳粉關系,使得在分析其遺傳結構及其影響因素時,能夠更有效地控制變量,從而更準確地分離出影響遺傳結構的因素。對葉榕(Ficus hispida)、異形花榕(Ficus heterostyla)和肉托榕(Ficus squamosa)是榕屬中的三種近緣雌雄異株植物,它們在生活型、生境偏好、種群密度、榕果著生位置等方面表現出明顯分化。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團隊在印緬區對三種目標植物進行了廣泛的種群采樣,獲取了64個采樣點樣本的微衛星分型數據,對比分析了三者的種群遺傳結構;并提取和分析了雌花期榕果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數據;利用UCEs數據重建了三種榕屬植物的傳粉榕小蜂物種的系統發育關系。結果顯示三種榕屬物種間共享多種(大于20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分(圖1A),暗示了對傳粉榕小蜂的交叉吸引潛力。系統發育關系進一步確認了傳粉榕小蜂的宿主轉移和重復成種現象,塑造了宿主榕屬植物的遺傳結構。三種植物總體上維持了遺傳和形態上的獨立性,但遺傳結構明顯不同(圖1B、1C),對葉榕基因流最強,其次是異形花榕和肉托榕,異形花榕分化為明顯的東西兩個分支,可能處于物種分化的早期階段。種間基因流主要發生在肉托榕和異形花榕之間,肉托榕和對葉榕之間也存在微弱基因流(圖1C)。三者在生活史特征方面的分化也是導致種群遺傳結構不同的重要原因。該研究對理解榕屬物種多樣性產生成和近緣種如何共存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研究結果以“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in three sympatric Ficus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copollinator”為題發表于國際植物學期刊Journ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版納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黃建峰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苗白鴿副高級實驗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彭艷瓊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王波副研究員,已畢業碩士研究生陳明波,蒙彼利埃大學Jean‐Yves Rasplus教授和Astrid Cruaud教授,以及老撾生物技術和生態研究所Phothisath Phouthong和Santhamvong Khantheo參與了該工作。
該研究得到云南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版納園“十四五”創新規劃項目和廣州生態與景觀科技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的聯合支持。
圖1三種榕屬植物雌花期榕果揮發物重疊情況(A),以及種群遺傳結構(B、C)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