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多個沿海城市的海里發現不少
像“爆爆珠”一樣的東西
圓圓的呈透明狀
看起來還很Q彈
不少網友
在社交平臺上發出圖片
“大海也吸珍珠奶茶?”
“海邊驚現野生史萊姆”
這真是誰遺漏的
“水寶寶”嗎?
評論區不少網友指出
這其實是藻類
大量繁殖就會引發赤潮
近期
海南海口、廣東多個沿海城市
出現赤潮現象
根據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
發布的消息
本次赤潮已涉及
廣州、深圳、珠海、東莞、
江門、陽江等城市
多地發布了提醒
粵港澳大灣區東部海域發生赤潮
2024年12月中旬開始,粵港澳大灣區東部海域接連發生赤潮,深圳海洋中心迅速啟動赤潮災害應急工作機制,組織技術人員及時趕赴大亞灣、珠江口等海域,持續開展赤潮動態巡航監測,第一時間對獲取的水質樣品、生物樣品進行實驗分析。
2024年12月30日,珠江口海域發生大面積赤潮,赤潮優勢種為球形棕囊藻,相關地方政府部門啟動赤潮災害Ⅰ級應急響應。深圳海洋中心分別于2025年1月3日、7日組織開展了兩次應急監測,監測內容包含海水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營養鹽、藻體密度等,發現珠江口海域赤潮面積有所降低,但水體環境仍屬于中高富營養化水平,球形棕囊藻密度最高值達到4.3×108細胞/L,仍處于較高值。
球形棕囊藻赤潮引發海水異色。
深圳海域發生球形棕囊藻赤潮,或還將持續
不久前,深圳市海洋發展局通過海上觀測浮標及海底視頻發現深圳海域出現海水水質及水色異常現象,立即啟動《赤潮災害預警監測應急預案》,組織下屬單位市海洋發展研究促進中心開展現場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本次赤潮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暴發所導致,具體表現為球形棕囊藻膠質囊體在近岸海域大量聚集,造成海域呈現大面積斑塊狀或條帶狀的黃褐色或暗褐色水色異常現象,并可能伴隨由于囊體破敗導致的海面浮沫及異味。深圳灣沿岸多個區域發現赤潮,棕囊藻膠質囊最大密度在9個/升至89個/升之間,并伴隨葉綠素顯著升高,海面未見大量魚類死亡現象。南澳部分沿岸海域也發生球形棕囊藻赤潮,目前大部分已消退,僅少量零星分布。
珠海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連日來,廣東省包括珠海在內的多個沿海城市出現赤潮現象,其中珠海高新區情侶北路沿線、橫琴芒洲濕地至二井灣濕地公園沿岸、洪灣漁港(馬騮洲水道)沿岸、坭灣門水道沿岸、金灣打銀咀沿岸、高欄港至富山沿岸(黃茅海水道東岸)等海域均有涉及。
球形棕囊藻赤潮暴發時海底景象。資料圖
珠海市海洋發展局接到水色異常報告后,第一時間組織工作人員赴上述現場確認,對相關海域開展不間斷巡查監測,并及時向省市相關部門通報巡查監測信息。經生態環境部門對香洲、金灣等海域抽樣檢測,本次赤潮是由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引發。
為什么大海會有“爆爆珠”?
赤潮是指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按照我國《赤潮災害應急預案》,赤潮可以分為有毒赤潮、有害赤潮和其他赤潮三種類型,而球形棕囊藻是一種重要的有害赤潮肇事種。球形棕囊藻赤潮暴發后,很難通過人工方式清除,通常做法是等待其自然消亡。
資料顯示,球形棕囊藻喜歡20℃左右的水溫,以游離單細胞和膠質囊體兩種形式存在,單細胞直徑僅幾微米,而單個囊體最大直徑可達數厘米,肉眼可見,里面是多糖組成的透明膠質,形狀酷似“爆爆珠”或者“黃色果凍”。
據深圳市海洋發展研究促進中心表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屬于自然生態現象,是我國常發的赤潮種類之一,多發于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近岸海域。
1997年,我國東南沿海首次發生球形棕囊藻赤潮。之后,我國近海多次暴發球形棕囊藻形成的大規模赤潮。棕囊藻暴發期間,過度增殖的藻類會消耗水中的營養物質,導致其他浮游生物缺乏食物來源;同時隨著后期溶解氧含量下降,導致部分海洋生物缺氧窒息,從而影響整個海域生態系統的平衡;囊體中大量多糖類膠狀物質可黏附魚鰓或漁網,不利于漁業捕撈。同時,大量棕囊藻囊體以及碎片進入沿岸核電廠冷源取水口,堵塞濾網,還可能對核電冷源安全造成潛在影響。
球形棕囊藻。
近年來,深圳海域也曾多次發生不同程度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其發生規律和東南沿海其他海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基本一致,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征,即多出現在冬季,從暴發到消退往往需要一周至數月不等。
據了解,豐富的營養鹽濃度為赤潮暴發的重要誘因之一。深圳灣受深圳河、大沙河等多條河流及珠江徑流的影響,加上灣內水動力較弱,導致深圳灣海域海水中的無機營養鹽濃度常年處于劣四類水質。豐富的營養鹽濃度為赤潮的暴發帶來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及營養條件。
此外,適宜的溫度條件也是影響球形棕囊藻赤潮發生與消亡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南海,球形棕囊藻赤潮發生的溫度范圍在15℃—27℃之間,加上海上風力較弱,灣內潮流緩慢,容易造成赤潮的暴發與聚集。深圳多年的監測資料表明,在赤潮發生時,多為干旱少雨、天氣悶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以及潮流緩慢等環境。
重要提醒
不要下水!不要捕撈!
那么,像“爆爆珠”一樣的球形棕囊藻有毒嗎?接觸它安全嗎?
球形棕囊藻屬魚毒性藻類,分泌的溶血毒素會破壞魚鰓組織引發魚類死亡,毒素不通過食物鏈富集傳遞,故對海產品的食品安全不構成威脅,本身對人體無直接危害,但其暴發往往伴隨著水質劣化,因此,在此期間應適當減少親水活動。
珠海市海洋發展局提醒
發現疑似赤潮現象
應及時報告
海洋發展部門或生態環境部門
藻類可能攜帶很多
肉眼無法看見的病菌
容易造成感染或引發
過敏等身體不適癥狀
請勿在赤潮發生區域
進行捕撈、游泳等活動
市民如在海邊發現囊體
尤其是破碎狀態的囊體
或者發現海面出現泡沫
請不要下水或垂釣
來源:南方 客戶端、南海預報減災中心、南方都市報、珠海特區報、珠海市海洋發展局、科普中國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