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閑逛,去雞鳴寺的路上,偶然看見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招牌。信步而入,半天功夫,卻是時空穿梭、滄海桑田。
當看到寒武紀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我的視線被瞬間定格。這只5.18億年前的三葉蟲,頭鞍窄長如刀鋒,兩排整齊排列附肢的剛毛在燈光下泛起微光,新月形的眼葉仿佛仍在凝視遠古海洋。作為中國最早發現的三葉蟲物種,它不僅印證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奇跡,更被學界視為三葉蟲演化的關鍵過渡類型。講解員提醒觀察其胸節軸刺——這些防御結構揭示了早期生物在生存競爭中的進化智慧。
當陽光透過穹頂灑在它的附肢化石上時,我仿佛看見寒武紀的海浪正漫過展柜邊緣。
轉過展區,三塊盤形菊石標本組成的時間切片令人震撼。直徑15厘米的幼體、30厘米的亞成體到45厘米的成體標本并置,螺旋紋路由細密漸趨粗獷。開口角度從銳角漸變為鈍角,完整記錄了中生代海洋化學環境變遷。當我用指尖描摹等比模型時,殼體表面的生長紋竟與斐波那契數列完美契合,這些統治海洋兩億年的生物,連滅絕都保持著幾何學家的優雅,堪稱數學與生物學的交響。
古生代展館的鸮頭貝化石群帶來視覺沖擊。數百枚形似貓頭鷹頭的殼體鑲嵌在巖板上,腹殼彎曲如鉤的喙部整齊排列,仿佛將某個泥盆紀深夜永久封印。這些腕足動物曾占據當時海洋生物的80%,其殼體最大可達10厘米,灰巖中保存的連生個體尤其珍貴,既是科研標本也是天然藝術品。展柜燈光特意設計為45度角照射,凸現化石的立體質感。
在一樓恐龍天地展區,馬門溪龍22米長的骨架化石需要仰視才能盡覽。這個體重相當于四頭非洲象的大家伙,頸椎竟由19塊纖巧的骨骼拼接而成。合川馬門溪龍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恐龍,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已知脖子最長的恐龍。
恐龍展廳的中華龍鳥化石更是顛覆認知。這塊0.7米長的標本清晰保留絨羽印痕,尾椎末端的羽毛結構與現代孔雀驚人相似。1995年它在遼寧被發現時,曾因羽毛特征被誤判為原始鳥類,后續研究才確認為美頜龍類恐龍。其骨骼構造印證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重要環節,堪稱古生物界的里程碑發現。
海百合集群化石則展現遠古海洋的瑰麗畫卷。棘皮動物的冠部化石如玉雕般精美,特展的二疊紀標本中,上百個個體以統一角度傾向東南,科學家推測這是海底濁流瞬間封存的生態場景。觀察時使用偏振光片,能清晰看到萼部吸盤與腕肢的細微結構。
當暮色浸染博物館玻璃幕墻,展廳燈光下的化石仿佛被重新賦予生命。那些跨越億年的生存策略、環境適應與物種更替,在方寸展柜中凝結成永恒的生命詩篇。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