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城市地區的動物種群對惡劣環境條件表現出更強的適應力,這一發現對未來的生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發表在《生態學快報》(Ecology Letters)期刊上,由英國女王大學(全名: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與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 GEOMAR 合作完成。
研究人員對生活在城市環境中靠近海岸線、且處于高航運交通影響之下的水生生物(如藍貽貝和端足類動物)的適應能力進行了測試,同時還將它們與來自遠離人類活動區域且受到保護的海岸線上的同類生物進行了對比,以評估其適應能力。
所謂“城市區域”是指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完善、建筑密集的人類居住區域。
研究團隊在實驗室條件下,讓來自這兩種不同棲息地的動物接觸多種環境壓力因素。
這些壓力因素(包括一系列可能引發生存壓力的情境或事件),模擬了當前以及未來海洋可能面臨的環境變化,比如溫度上升、海水成分變化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等。
該研究表明,來自城市區域、生活在較高溫度和更復雜污染環境下的動物種群,相比于受保護棲息地的同類,在面對環境壓力時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韌性。
英國女王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 Ross Cuthbert 博士是該國際研究團隊的一員,他表示: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物種對城市化相關的壓力源的敏感性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結果對于制定生物保護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不過,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適應能力是否足以跟上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污染加劇、燃燒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等。”
城市棲息地與自然棲息地截然不同,給動植物生存帶來了新的挑戰。
該項研究由 GEOMAR 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學家 Elizabeta Briski 博士領導,她表示:
“研究結果表明,來自城市化棲息地的種群往往更能抵御這些環境壓力,并且已經在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
“這些種群有可能成為瀕危種群的‘拯救種群’。同時,它們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更強適應能力可能會使它們更容易開拓新的棲息地。這使得它們有可能成為入侵物種,通過人類貿易和運輸在城市中心之間傳播。”
Cuthbert 博士補充道:
“迄今為止,對于同一種群在有和沒有人類影響的棲息地中是如何進化發展的這一問題,人們知之甚少。”
“雖然所測試的物種本身并不會直接影響人類健康,但如果這類適應機制確實會加劇生物入侵的風險,那它們就可能間接帶來公共健康問題,比如通過疾病傳播的方式。”
研究結果支持了以下假設:城市棲息地可以為我們了解動物如何應對未來環境變化提供重要線索。
該項目由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和萊弗赫姆信托基金(The Leverhulme Trust)資助。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