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BTO(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 英國鳥類學基金會)長壽記錄保持者中,有這樣一只蠣鷸:
1970年6月14日,在它還是一只雛鳥的時候,就在林肯郡(Lincolnshire; 英格蘭東海岸)被科學家Adrian Blackburn捕獲并環志。
而科學家們最后一次捕獲它,是在2010年7月16日,由沃什涉禽環志小組(Wash Wader Ringing Group)在與1970年幾乎相同的地區捕獲。
從被環志到最后一次捕獲,時隔40年1個月2天。
或許,這只鳥直到現在還活著呢?
為了讓你對在英倫三島以及愛爾蘭地區記錄到的涉禽壽命情況有一定了解,我們先提供幾個數據(目前世界上記錄到):
★ 壽命最長的海鳥
- 普通鹱(Puffinus puffinus),活了至少50年11個月21天;
★ 壽命最長的水禽
- 粉腳雁(Anser brachyrhynchus),生存了至少28年7個月零7天;
★ 壽命最長的雀形目鳥
- 禿鼻烏鴉(Corvus frugilegus),生存了至少22年11個月。
本博客總結了1909年至2016年間BTO的所有環志記錄。
這些不同鳥種個例的長壽記錄或許對鳥人俱樂部里自娛自樂的知識小問答有些用處,但它們很難告訴我們涉禽種群的整體健康狀況。
真正令人感興趣的是鳥種的存活率。測量第二年依舊存活的成鳥比例非常有助于我們理解并保護涉禽。
稍后我會介紹更多相關內容。
▲圖1. 這只紅腳鷸會再活10年、20年還是30年呢?
▼
01
來自于BTO環志的記錄
下圖中的記錄,來自BTO制作的在線環志報告【1】。該項報告涵蓋了截至2016年年底英國和愛爾蘭所有被環志的鳥類。
我的目標是在每個新的年度報告發布后不久更新這個博客。
▲圖2. 從左到右:鳥種、壽命記錄與該鳥種被環志的個體數量
對于每個鳥種,其壽命的定義為,某一只鳥從最初環志到最近一次被報告的間隔時間。
對于一只幼鳥來說,這個時間實際也就相當于它的年齡了,而對于初次環志時已為成鳥的家伙來說,它的實際年齡可能比記錄的壽命時間還要來得長得多。
圖2中的第三列,是每個鳥種被環志的個體數量(截至2016年底)。當某一鳥種的環志個體少于3000只時,我會將該鳥種的壽命用斜體表示(審者注:圖2第二列),這是為了表明樣本過小可能會使壽命記錄造成誤差。
因為在樣本很小的情況下,捕捉能長時間存活的個體的幾率很低,而該個體在多年后被再次捕獲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和大多數鳥類一樣,最長壽的涉禽往往是體型最大的。
只有蠣鷸,杓鷸和斑尾塍鷸(Limosa lapponica)打破了30年的壽命記錄。而與此相對、體型較小的鳥種,只有劍鸻(Charadius hiaticula)達到過20年的壽命記錄。
隨著時間的推移,鳥會變得越來越老,用于給它環志的環也會變得越來越陳舊(而環志人的年齡也會越來越大…)。
早期的環是由鋁合金組成的,它們的腐蝕速度快,尤其是浸泡在鹽水中的時候。很多這樣的環的壽命會比被環志的鳥的壽命更短。20世紀70年代廣泛引入的硬合金環更加有助于延長壽命記錄時間。
▲圖3. 哪怕是最堅硬的金屬環也逃不過被沙礫磨損的命運(Richard Chandler拍攝)
不過諸如翻石鷸(Arenaria interpres)這樣的鳥種,仍然會不停地磨損它們的環。而且目前我們記錄到最年長的那些蠣鷸個體,在其一生中都使用過至少兩個或者更多的環。
只有在有長期研究開展的地區,環的更換才有可能,就比如剛才提到的那只40歲的蠣鷸,它最初的環號是SS58540,但現在已經被替換成FC15938和FP99170了。
另一個對于評估某只涉禽生存時間長短產生影響的因素則是彩環的運用。
目前打破壽命記錄的一只黑尾塍鷸(Limosa limosa),它的身份是EF90838。
【1977年】
該鳥在冰島孵化,于同年10月24日的秋天在薩福克郡(Suffolk)的巴特利(Butley)被環上一枚金屬環。
【1993年】
這只鳥在沃什灣(Wash; 位處林肯郡Lincolnshire和諾福克Norfolk之間)換羽時,被捕獲,此時它已經16歲了。當時被環上了兩枚彩環,以標識它是沃什灣一個新研究項目的樣本,而并非被標識為一個獨特的個體。
【1996年】
它又被捕獲,科學家們這次給它佩戴了一套可以確認到個體的彩環。
【2001年】
4月12日,目擊者是目前已故的John Parslow。雖然這只鳥在96年之后未被再次抓到,但仍被多次目擊。這就是最近的一次目擊。
02
變老
每一年的換羽,都可以讓一只未被環志過的涉禽“隱藏”它的年齡。
這張照片是由Wash Wader環志組的Allison Kew拍攝的。當時這只被環志的蠣鷸已經奔四了,比照片中任何一個人都要年長。
▲圖4. 與壽星蠣鷸合影(Allison Kew拍攝)
只要還活著,一只鳥就會遷徙,并且嘗試用與前一年相同的方式繁殖,(審者注:如果運氣好的話),它將重復這個過程數十年。
這只鳥終將變老,以至于它的年生存率與繁殖成功率都逐漸降低。長期使用彩環,能讓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在這一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03
生存
我在上文中提到,一個鳥種的壽命記錄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于該鳥種年生存率的信息,因為毋庸置疑的是,長壽的鳥種幾乎都具有很高的存活率。但如果能夠測量出鳥種從一年到下一年的成鳥存活比例會更有價值。
涉禽采用“高生存率和低繁殖量”的策略。大多數涉禽的年存活率在70%到90%之間,這意味著一對鳳頭麥雞(Vanellus vanellus)每年僅需養育0.7只雛鳥來維持種群的穩定,但不幸的是,這并不容易實現【2】。
▲圖5. 鳳頭麥雞
偶爾良好的繁殖季節可以顯著提高種群數量,正如我們2017年夏季在冰島看到的黑尾塍鷸【3】一樣。
通過收集戴彩環的鳥類記錄,我們可以測量涉禽的年生存率,你可以通過閱讀斑尾塍鷸的例子【4】來了解更多。
生存率下降對種群數量的影響是快速且顯著的,比如經停黃海的涉禽【5】:
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越冬的斑尾塍鷸、紅腹濱鷸(Calidris canutus)和大濱鷸(Calidris tenuirostris)種群受(黃海)棲息地減少的影響就尤為嚴重,以至于它們的生存率和種群數量都驟然下降。
▲圖6. 大濱鷸
請幫助我們測量生存率
找到一只打破其壽命記錄的環志鳥的機率很小,但每個上報被環志涉禽的觀鳥人都在幫忙監測著它們的生存情況。
如果你也曾經這樣做過,謝謝你。
作者:Graham Appleton
WaderTales博客由Graham Appleton撰寫,以助興涉禽方面的研究,許多文段都是基于之前發表的論文,目的是促使涉禽學術研究為更多人所知。
翻譯/Jie XU
審稿/錢晨&子悠
編輯/雨笑笑笑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