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綠色轉型提供零碳方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名單。
作為連接國家宏觀政策與地方微觀實踐的橋梁,零碳示范區、產業園區、工廠既是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主場地”,也是綠色技術集成與低碳模式創新的“試驗田”。在多重政策推動下,全國涌現出一批碳達峰試點園區和低(零)碳產業園區、工廠,聚焦能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全環節,通過打造綠色環保的供給、互動節約的消費、低碳替代的基礎設施建設、智慧運營的服務保障等系統性實踐,為區域經濟低碳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本。
因地制宜發展能源供給新體系,從傳統能源到創新實施多能互補
作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和關鍵載體,園區不可避免地成為落實“雙碳”目標的“主陣地”。有研究顯示,目前我國2500多家主要工業園區的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31%,推動園區降碳對于落實“雙碳”目標極具示范和帶動價值。因此,試點打造以低碳、零碳為特征的園區,各地不謀而合地將之作為開啟“雙碳”進程的“起點”。
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各園區選擇能源轉型路徑時也普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
地處長三角腹地的蘇州工業園區,是名副其實的電力負荷中心,能源資源十分匱乏,所以該園區必須充分利用好內外兩種資源。一是大力倡導利用園區建筑屋頂發展分布式光伏,規定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原則上不低于50%,滿足荷載條件的存量廠房宜建盡建,極力挖掘內部潛力。二是推動一系列電網工程建設,為保障外部綠電順利落地蘇州有關園區打下堅實基礎。
再看魯西北的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這里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因此該園區著重推廣“取熱不取水”綜合利用模式,開展中深層地熱能勘查開發、“地熱能 ”的多能互補、梯級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打造地熱開發利用示范區;同時還發展氫能、新型儲能產業。
當視線跨越幾個時區迂回到新疆南疆盆地,這里則完全是另外一景。在庫車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大漠戈壁的巨量風光資源,中石化在此建設了綠氫工廠,用光伏電站的清潔電力生產綠氫,再以綠氫替代灰氫煉油,最終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生產。據了解,這座工廠可年產綠氫2萬噸,減碳48.5萬噸,相當于植樹約28萬棵。
節能減排引領能源消費新模式,從被動用能到供需協同融合互動
自城市經濟組織形式園區化以來,各類園區便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個相對完整的經濟群落,這在用能方面表現尤其突出。在建設和完善過程中,各大園區持續加大投入,不斷推動技術升級、流程再造與優化,以節能低碳為引領,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實現內部高度自治和內外高效互動、靈活響應。
節約下來的能源,才是最綠色低碳的能源。因此,工業領域節能降耗常被園區看作控碳的首條防線。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顯示,該園區將加快重點用能企業節能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推廣安全高效、能耗物耗低、環保達標的先進生產工藝,推動工業窯爐、鍋爐、電機、泵、風機、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的節能改造。
近年來,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推動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完成60余家企業的改造升級,提升了空間利用效率和低碳效能。落戶該園區的陽光電源,通過技術和管理兩方面實現節能降耗,持續提升能源生產率,2023年全年節電超130萬千瓦時。
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通過物質流、能量流協同,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也是園區落實低(零)碳目標的重要方向。
在新疆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產業銜接下一個產業,各產業彼此串聯、前后成鏈。這里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關聯度由2013年的30%提高到2023年的75%,每年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達500萬噸以上。
落戶于肇慶高新區的山鷹紙業,利用紙機冷凝水的余熱,對生產產生的污泥進行低溫干化處理,從而減少蒸汽使用量,僅這一環節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442噸,減少碳排放7150噸。
在陜西西安的西咸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年處理生活垃圾100萬噸,年發電量3.2億千瓦時,年供熱量59.2萬吉焦;該新區每年處理建筑垃圾100萬噸以上,年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再生骨料95萬噸、再生磚制品10萬立方米。
此外,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慧能源系統,正重塑園區能源管理范式,進一步推動園區走向低碳化。
3月24日,位于湖南邵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邵陽經開虛擬電廠正式揭牌運營。該項目已接入15家可調資源聚合商,聚合容量6.62萬千瓦,通過“電價引導 智慧調控”賦能產業升級,助力企業降低用能成本;此外,這一項目還構建了“平戰結合”的應急響應體系,激活園區的用能韌性。
低碳替代引領建筑新風尚,從單純用能到產能用能節能一體
水、電、氣、油、熱、冷……建筑和交通同樣是耗能大戶。然而,在動靜之間,人類活動卻又始終離不開這兩個方面,扭住這兩個關鍵環節,下大力氣節能降碳勢在必行,因此打造節能低碳的建筑與交通體系,成為園區建設的又一個關注點。
2024年3月,《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出,提升城鎮新建建筑節能降碳水平,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推廣。同年5月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也明確開展建筑節能降碳行動;并要求,嚴格執行建筑節能降碳強制性標準,強化綠色設計和施工管理,研發推廣新型建材及先進技術。
以光伏幕墻為代表的光伏建筑一體化設計,讓建筑從單純耗能方搖身成為產能者;而通過節能設計或者采用保溫材料,又可以實現建筑的節能低碳……為了在建筑方面尋找節能降碳空間,各大園區可以說是不遺余力。
薄膜發電、中深層地熱、裝配式夾心保溫復合板系統……在西咸新區,系列建筑“黑科技”加身的灃西新城游泳館,綜合節能率達91.64%,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84.38%,每年可節約電費55萬元,節約標準煤約329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9噸。
在貴州貴陽南明區的建科院零碳園區,貴州中建建筑科研設計院對所屬綠建所和結構實驗廠房進行了節能改造,運用結構加固、表皮建材提升、內部空間改造、近零能耗技術等,推動建筑本體節能率超過40%,綜合節能率達到100%;其他建筑則通過外墻屋面保溫、中空外窗提升、新風系統、廚房炊事全電化等方式,實現降碳7%的目標。
2024年年底,位于蘇州工業園的新建元零碳館獲得“零能耗建筑”標識。據了解,該建筑按照零碳要求建設,達到了中國零能耗、LEED和WELL鉑金級、GreenMark鉑金、德國DGNB鉑金要求。測評結果顯示,該建筑理論本體節能率達到22%,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約56萬千瓦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166.68%,建筑綜合節能率達100%。
博鰲零碳示范區,位于海南瓊海博鰲鎮的東嶼島,也是博鰲亞洲論壇的永久會址。這里執行的控碳標準之嚴苛,足夠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交通方面就禁止燃油車入內。智慧運營服務低碳發展新實踐,從能碳分治到全周期可溯源。
從多年實踐來看,零碳園區建設需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構建起一個涵蓋政策、市場和技術的綜合管理與運營服務體系。總體來看,各園區控碳能力大為提升,實現了全方位、全周期減碳降碳。
政策支持是促進社會控碳的原動力。各園區紛紛通過推出一系列激勵與約束手段,推動企業和個人主動參與節能降碳。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內實施了針對工業企業的碳積分制度,通過設立“綠色發展獎”,激勵企業采用先進節能低碳技術開展升級改造,實現了碳排放管理的市場化運作。
陽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針對重點領域和行業開展碳排放核算、管理、考核、評價,將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5000噸以上企業及部分高排放行業納入試點管理范圍,并給予企業“碳”領域補貼,進一步調動企業降碳主動性。
金融創新也在為控碳助力。
通過建立綠色轉型金融評分體系,赤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于企業綠色低碳能力、綠色信息披露、供應鏈綠色水平等情況,建立多維度評價指標,通過綠色評分為企業爭取綠色貸款。試點以來,共組織區內商業銀行成功投放3億元為區內鋅冶煉行業提供綠色貸款。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獨創金融產品,支持40家企業獲得3.2億元融資,助力企業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方向邁進。
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推動南京銀行新建零碳銀行網點,設立綠色低碳發展共創中心。
據了解,交通銀行深圳分行積極助力零碳智慧園區建設,為能源產業綠色轉型貢獻金融力量。截至目前,該行已成功為深圳兩大能源集團的65個項目公司完成了項目貸款審批,審批額度合計約5.5億元,貸款余額約3.4億元。
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打造智慧綜合管理平臺,為園區智慧用能、智慧控碳賦予無限可能。
在江蘇鹽城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碳谷管理中心是園區運營管理的智慧“中樞”。通過大屏幕,園區發電、用電、儲能以及能量流向情況一目了然;而且,該平臺還可以根據企業出口目的地,精準指導其進行“雙碳”布局,幫助實現碳排放可追溯、綠電綠證可交易、碳排放可核銷等。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了智慧能源中心,通過“地理城市系統 城市信息模型”對區域內各公共機構、企業、園區進行碳足跡追蹤,精準找出重點節能降碳機構,對重點耗能單位和企業內部耗能單元進行能耗數據采集、動態監控和數字化管理,挖掘節能降碳潛力。
陽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打造陽泉市“數智雙碳”產業平臺,以精準算碳、合理管碳、先行用碳為路徑,有序推進平臺投運,促進區域綠色低碳發展。目前,該平臺已接入3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用能數據。
全國碳達峰試點與低(零)碳產業園區的實踐表明,通過能源結構轉型、智慧化賦能和系統性管理創新,產業園區完全能夠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突破、政策完善與市場機制深化,零碳園區將從“試點示范”邁向“規模化推廣”,為全球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于彤彤
中電專題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