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作為時間生物學領域最早的昆蟲模型之一,其生物鐘調控行為的重要性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受到研究者關注,包括晝夜節律與社會環境、行為可塑性及任務分工的關聯等。蜜蜂剛羽化時尚未建立晝夜節律,其神經生物鐘在羽化后持續發育。穩定的晝夜運動節律在成蜂前兩周逐漸形成。
光照是塑造多數生物晝夜節律的核心環境信號,人工照明的危害正日益凸顯。持續長光照導致蜜蜂睡眠減少,更頻繁被巢伴驚醒,且顯著偏好較暗休息區;異常光照會嚴重影響蜜蜂等生物的繁殖、生理及節律;光照減少會提升蜜蜂脂蛋白儲備,使其呈現類似越冬的生理狀態。去甲腎上腺素(NE)及其等效物章魚胺(OA)是很多動物共有的應激相關神經遞質。人類中NE對注意、記憶和執行功能等認知過程至關重要。雖然NE在昆蟲學習或應激中的作用尚未明確,但其等效物OA已被證實參與昆蟲應激反應,并能影響蜜蜂的記憶保留。
該研究旨在揭示光照變化如何影響蜜蜂生物胺代謝、生存及采集能力這一知識空白。為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化學生態學研究組與美國加州大學開展合作研究。結果顯示:持續光照會顯著提高蜜蜂死亡率并損害嗅覺學習記憶能力。持續光照組的蜜蜂NE濃度始終維持更高水平。在正常光暗周期中人為提升NE濃度,可重現類似的光照應激效應——生存率下降與認知功能受損,從而確證NE在光脅迫中的關鍵作用。該研究首次揭示NE與章魚胺(OA)類似參與蜜蜂應激反應與認知損傷,為理解人工光照環境如何影響昆蟲生理行為提供了重要依據。
相關研究結果以Light-induced disruptions elevate norepinephrine and impair cognition in honey bees為題,發表于國際昆蟲學專業期刊Entomologia Generalis。版納植物園博后顧高營為第一作者,董詩浩研究員、譚墾研究員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James C. Nieh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興滇英才支持計劃、版納植物園“十四五”和版納植物園博士后等項目的聯合支持。
圖:持續光照提升蜜蜂腦部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A1-A7)顯示正常蜜蜂在14/10光暗循環、持續黑暗和持續光照條件下,1天、2天和7天后腦部NE水平。(B-D)展示三種光照條件下蜜蜂腦部NE的晝夜動態。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