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湛江標準”,助力“雙碳”目標!2月21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我市正致力確立紅樹林碳匯核算方法學“湛江標準”,力爭開發出省級官方認可的碳普惠核算方法學,推動全市紅樹林碳匯納入省碳普惠交易市場,把“紅樹林之城”特色品牌打造為廣東生態建設新名片,推動全省、全國開發紅樹林碳匯交易項目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針對紅樹林碳匯的監測與核算方法,我國正在起草行業或國家標準。湛江如果能在紅樹林碳匯交易方面形成系統標準,意義將非常重大。”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說。
市生態環境局正組織國內權威專業技術團隊,聚焦我市紅樹林生態系統,選取適宜的核算原則、分類體系、量化方法、排放因子或參數,建立基于可監測、可衡量、可報告和可核查的紅樹林碳匯核算技術方法,創新性地構建科學規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紅樹林碳匯核算體系,形成紅樹林碳匯核算技術規范和標準。
作為國內紅樹林面積最大的城市,我市具備發展紅樹林碳匯的天然優勢。雖然我市于去年完成了國內首個紅樹林藍碳交易項目,但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廣泛認可、權威性高、體系統一的紅樹林碳匯核算技術規范和標準,制約了我市紅樹林碳匯科學評估和市場化運作。
麻章區石牛島紅樹林片區,白鷺在林中成群結伴。記者 劉冀城 攝
隨著去年底建設“紅樹林之城”的號角正式吹響,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市不忘筑牢綠色根基,引導能源結構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升級,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進一步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
為算好城市發展“生態賬”,我市印發實施《湛江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搭建“1+89+124”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實施生態環境精細化管理,讓發展更充分、保護更有力。
近年來,湛江紅樹林造林面積達2000多公頃,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趨勢下逆勢遞增,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
更多綠色“湛江標準”在路上。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局獲悉,該局正在組織編制《湛江市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總體規劃(2021-2025)》,預計2022年6月完成編制工作。這些規劃編制將為我市紅樹林保護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依據。
市自然資源局將加快推進《湛江市紅樹林苗木出圃技術指南》等7個技術指南應用及《養殖塘清退區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紅樹林苗木出圃技術規程》等2個地方標準的制訂和出臺,為湛江高效推動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全省相關技術指南的制定提供有益參考。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