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醫生向外界發出防護預警,這是新冠疫情在我國首次發現的時間起點,用逆推法,根據病人的感染時間、窗口期及發病時間,感染時間應該倒推二月有余。
讓我們向李文亮英雄致敬,感謝他的最早預警!也感謝李蘭娟院士深夜給國家提出武漢封城的科學建議!
至于新冠疫情的源頭應該非野生動物,我已在武漢封城之時就發文認證了其中的“罪魁禍首”,在此不再論述。
時光荏苒,轉瞬間過了二年,這二年中我們眾志成城,接受了重重考驗,最困難的時刻已過,但也不可掉以輕心。
最近,我們浙江的疫情形勢不容樂觀,比較嚴峻。寧波、紹興、杭州等多地出現疫情,并有擴散之勢。
但我們只要科學防范,還是可以很快就擊潰疫情,讓大家的生活回歸正常。而且我們浙江省相關領導的能力也是相當強的。
先看一下防范措施圖
當然,口罩也不能確保百分百,所以減少流動才是上上之策。非必要盡量少出門!不出門,病毒就沒有可乘之機,疫情自然而然就阻斷了。
形勢最嚴峻的應該是學校,所以學校重點應該抓兩頭。
一是校園的出入,進出校園非學校教職工非重要事情不得出入,有重要事不得不出入的得亮綠碼測體溫。這里最應該監控的就是快遞員,快遞員接觸廣泛、交流頻繁... ...而且萬一快遞物件上有病毒,疫情也會隨著物件而擴散。所以快遞員應該嚴禁出入校園。政府也得對快遞員進行隔期檢測。
二是嚴格排查家長,家長的行動軌跡必須了如指掌,一旦有出入“疫區”,家長與孩子就需要嚴格隔離,否則只需一例就會引爆疫情。
當然疫情不可怕,如以前疫情剛爆發時的“不會人傳人”、“小孩子不會傳染”、“僅測體溫就放行”、“未發病就不會傳染”、“打過疫苗就沒事”等的無知行為才是最可怕的。
我們只要掌握科學,利用科學,一切疫情都是“紙老虎”。
就讓我們一起重新了解一下疫情的相關知識吧!
病毒有關常識
病毒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
可是病毒一旦侵入細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進行復制、轉錄和轉譯,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子代病毒。
大量的子代病毒分解干掉宿主細胞后,又去感染新的宿主細胞,如果過程不加阻止最終會干掉被感染的生物個體。
如果其他生物個體(健康個體)與感染了病毒的生物個體(傳染源)接觸后就會攜帶這種病毒從而“生病”,由此一傳二,二傳四... ...這就是病毒的傳染性與流行性。
由此,生物學家們給出了一個不是非常完善的定義:“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它們的結構非常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可就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跡象。”
病毒的個體十分微小,絕大多數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病毒為何是生物?
那么病毒為何屬于生物呢?
首先讓我們來回憶一下有關生物的科學知識點。《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根本區別是“有無生命”。
那么我們又當如何判斷有無生命呢?
我們可以從八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去判斷:
1.能否繁殖
2.能否生長、發育
3.能否進行新陳代謝
4.是否有應激性
5.有無嚴整的細胞結構
6.能否進行遺傳和變異
7.能否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8.能否呼吸
根據前面我們所了解的病毒知識及判斷生物的標準,我們發現當病毒在細胞外時好像是非生物,但一旦侵入細胞內部后就體現出了一些生物的特征。
如:能繁殖、能生長、發育、能進行遺傳和變異、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
正因如此,生物學家們給了病毒一個“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的定義。
如何預防?
從傳染病學來看傳染病的傳播需要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預防新型肺炎的傳播最起碼要消除其中一個環節所以我們可以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由此,“勝哥”建議如下:
1.政府對病人進行隔離。這是控制傳染源。
2.政府對傳染病的高發地進行封城。這是切斷傳播途徑。
3.對相關場所進行消毒。這是切斷傳播途徑。
4.能不出門盡量不出門。這是避免與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親密接觸也是避免與傳染病人接觸的最好措施。屬于切斷傳播途徑。
5.給健康群眾打疫苗。這是保護易感人群。因為打過疫苗的人體內會產生抗體,有了抗體就能殺死病毒從而不發病或減輕病情。
6.出門戴口罩、戴眼鏡。這屬于切斷傳播途徑。
7.出門回家后要及時清洗口罩、眼鏡、外套,有條件的要及時消毒。這屬于切斷傳播途徑。 這一點一定要注意了,僅僅戴口罩、戴眼鏡還不夠,回家必須要清洗消毒。否則口罩、眼鏡外面沾有的病毒還有傳染的可能性。
8.醫生護士穿防護服給病人治病。這屬于切斷傳播途徑。
9.用過的口罩、防護服不能隨意亂丟,必須要集中統一規范處理。這屬于切斷傳播途徑。
做到九點,疫情必能快速消除!
有些朋友很容易把切斷傳播途徑與保護易感人群混淆在一起。
其實非常簡單。設法不讓病毒侵害人體就是切斷傳播途徑;而保護易感人群是當無法切斷傳播途徑,只有保護易感人群。即,萬一病毒進入人體了得怎么辦。如打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就是保護易感人群。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