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國家公園、自然公園是可以“合理利用”或“可持續利用”的區域,自然保護區則無利用方面的規定,意味著是保護最嚴格的區域,但這并不影響自然保護區在落實保護的前提下,以其獨特生態價值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浙江省選擇生活、生產、生態空間與自然保護地密切相關,社會管理、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經濟民生等方面與自然保護地可以融合發展的鎮區或行政村,開展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示范鎮(村)建設。已經公布的53個示范鎮(村)依托地,雖然以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為多,但自然保護區也不少,如開化縣蘇莊鎮古田村、磐安縣安文街道花溪村、安吉縣章村鎮長潭村、遂昌縣龍洋鄉九龍口村、長興縣煤山鎮新槐村、平陽縣南麂鎮,分別依托古田山、大盤山、安吉小鯢、九龍山、長興地質遺跡、南麂列島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融合發展的示范鎮、村,是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鎮及月亮橋村。天目山地處杭州西北部,保存典型中亞熱帶濕潤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分布天目鐵木等高等植物2646種,中華虎鳳蝶等昆蟲種類尤其多,已知達6485種,是854種動植物模式標本產地,其中172種以“天目”命名,同時是大樹王國、文化名山。所以,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只有4284公頃,但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人文歷史悠久,保護價值大,生態服務廣,帶動能力強,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也是天目山名山公園的核心地帶。
天目山鎮位于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南緣,面積246平方公里,23個行政村中8個與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密切相關。在保護融合發展中,堅持“區內保護、區外發展”,以天目生態價值帶動發展,2022年有農家樂367家,1.8萬張床位,營收1.675億元,另有集體林租賃、防火服務、垃圾清運、巡山護林、旅游服務等,農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5064元。月亮橋村毗鄰自然保護區,與天目村等聯合推出“天目月鄉”景區,發展玫瑰園、草莓園、獼猴桃園等特色種植園和月亮米、天目小香薯、玫瑰花茶等特色產品,8家高端民宿2022年實現營收1200萬元產業。全村285戶841人,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18元。
更大的計劃則是以天目山、清涼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依托,利用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優美的多樣化生態景觀、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結合美麗鄉村、風情小鎮建設,持續推進天目山、清涼峰2個省級名山公園建設,實施新一輪“帶富”行動計劃。主要是采取一區帶六鎮的模式,發展森林康養、森林古道、精品民宿、溫泉勝景、度假營地、山地運動、紅色足跡、科教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等文旅、農創產業,帶動周邊12個鄉鎮建立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產業共興、文化共融、鄉村共美,全面推進共同富裕。
浙江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的概念和實踐,賦予了自然保護區新的內涵,進一步提升了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落實保護、促進發展有重大現實意義。鄉村擁有最廣闊國土,自然保護區自誕生起就不可避免地與鄉村深度交錯了,其預期目標是管控減免有威脅的人類活動,維持區域生態系統自然性、多樣性、穩定性,而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是基礎,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意味著更加積極的人類活動,這看上去是很大矛盾,有媒體就曾報道稱,多地基層干部說到自然保護區可謂“談區色變”。但融合發展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視覺,自然保護區不是區域發展的負資產,而是鄉村生態價值的重要源泉;劃區保護自然生態,同區內外既有鄉村社區絕非相互排斥、非白即黑,而是相互包容、協調共進的關系。
融合發展只要從空間上限制生產生活區域不要繼續向保護區域延伸,不要擴大實體資源的開發利用,限定產業類型和保護方向保持一致性,就不一定會加大保護壓力。相反,以自然保護區之長甚至更多是自然背景、保護聲譽等,助力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環境、新風貌,促進鄉村繁榮發展,可以極大地鞏固保護地位,降低保護成本,亦能以多樣化方式保護更多區域,實現保護的軟著陸。如珍稀瀕危植物天目鐵木,實際分布并不在天目山自然保護區,而是在天目村,通過在地保護發展實生苗,現在已有3000多株的群落。不光是浙江,很多地方也都有這方面的實踐,自然保護區內外社區更加濃烈的綠色發展,既促進了鄉村振興,也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這提示我們,積極適應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大背景,科學辨識自然保護區與鄉村社區的交加共存關系,多一些相互擁抱,盡可能減少為了保護而搬遷社區群眾或調整農業用地進行人與自然的截然分割,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在人與自然交錯并存且以和諧見長的鄉村,保護與發展上非要弄個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不但是困難的,也沒有必要。自然保護區并非如其名稱所示只能是自然的區域,那樣保護面太狹小,也失去了以高質量生態服務回報所在社區的機會。而鄉村,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前沿陣地在這里,看得見水、望得見山、留得住鄉愁的愿景在這里,可以預見鄉村振興也必然是綠色的振興。
自然保護區不能棄鄉村而去,落實保護的前提下管理措施可以更具適應性、合目的性,以利鄉村發展,并換得鄉村振興更加重視與保護相向而行、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利落實保護。如此,就可以更好地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也能更好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興。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