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20日,以“應對氣候變化、打造低碳經濟”為主題的2025年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論壇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現場,院士專家、行業領軍人才齊聚一堂,圍繞碳中和技術突破、氣候金融機制創新、綠色供應鏈重構等戰略議題展開跨界對話。
新華日報以“多維視角拼圖”報道方式,深入對話部分參會嘉賓,共同探索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綠色低碳產業如何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開拓新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史丹
【記者】在我國“雙碳”目標持續落實以及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新型工業化能源消費面臨著新挑戰,如何統籌推動新型工業化和能源綠色低碳的科學高效轉型?
【史丹】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是新型工業化的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新型工業化的數智化、融合化、服務化轉型正重塑能源需求的時空維度:一方面,數據要素流動加速推動算力需求指數級增長,產業跨界融合催生產業鏈用能結構的鏈式重構,服務化延伸則要求能源供給向柔性化、場景化方向進化;另一方面,能源體系的綠色重構通過電氣化、智能化、分布式改造,正在為工業轉型提供“清潔血液”。
這一轉型并非單向依賴,而是雙向賦能。協同推動數智化,綠色化發展,需要統籌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步伐。如果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滯后,就會導致數智化轉型的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現在,協同推進兩大體系建設的戰略窗口期已然打開。政策設計需構建“雙輪驅動”機制:在需求側以工業碳賬戶引導用能模式重構,在供給側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重塑能源系統韌性。唯有確保能源轉型節奏與工業升級進程同頻共振,方能在人類文明向碳中和躍遷的進程中,既保持發展熱度,又守住生態溫度。
張新科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記者】江蘇省作為經濟大省和工業強省,其綠色低碳轉型需兼顧“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雙重任務。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論壇已連續舉辦三屆。論壇的舉辦對于江蘇有什么現實意義?
【張新科】論壇作為一個連續性的學術交流平臺,深入探析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之間的共生關系,搭建了各方,尤其是學者與產業界的對話。其產出的一系列學術成果,在政策協同與戰略落地、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區域協同與生態建設、社會共識與治理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資政諫言功能。同時,論壇也為江蘇企業搭建規則對接平臺,可以說是江蘇綠色低碳轉型的“加速器”。未來,論壇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深入融合,也將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江蘇方案”。
歐洲科學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姜彤
【記者】作為氣候治理領域權威專家,您如何看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落地實施的標志性意義?面對全球首個以碳關稅為核心的貿易規則變革,中國企業應構建怎樣的戰略防御與進攻體系?
【姜彤】CBAM的生效將是全球氣候治理與貿易規則融合的重要事件。其實質是通過碳定價杠桿重塑國際貿易秩序,建立“碳成本-市場競爭力”的新型制衡關系。2025年機制迭代將呈現申報流程全面數字化、反規避條款執行力度升級等特征,這意味著高碳企業將面臨“合規成本 貿易壁壘”的雙重壓力。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轉型契機。建議構建“三位一體”應對體系:一是提升認知。需深刻理解碳資產化趨勢,未來碳配額將成為新型交易貨幣,企業低碳轉型戰略需前置到產品設計階段。二是合規突圍。可立即啟動CBAM合規認證,爭取“授權申報者”資質,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追蹤體系。三是加強科學研究。要站在輸歐產品企業的角度,探索對企業全流程碳足跡監測評估體制機制建設。
江蘇數碳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葉文皓
【記者】作為新興碳服務領域的創新力量,江蘇數碳谷科技構建了哪些核心支撐平臺?特別關注到貴公司今年引入了“天工LCA數據庫”,這一戰略舉措對企業長遠發展具有怎樣的賦能價值?
【葉文皓】在江蘇省發改委指導下,在玄武區建設“江蘇省綠色低碳服務業集聚區”的契機下,公司慢慢發展成為現在的規模。現在,已構建了“兩平臺一基地一市場”的立體化服務體系:江蘇省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江蘇省雙碳培訓基地和區域碳市場。
圍繞碳管理全周期需求,我們提供從碳核算、碳認證到碳減排的全鏈條服務。今年引入的“天工LCA數據庫”更是賦能碳管理全面升級,該數據庫由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徐明教授聯合國內外43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研發,覆蓋70 行業,有極大潛力成為我國最有影響力的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另外,其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核算因子時效性。同時,“天工計劃”團隊也將引領對標國際的碳足跡核算標準制定及技術產品研發,為企業綠色出海保駕護航。目前,數據庫已完成與工業場景的深度適配,預計上半年將在南京落地示范項目,助力江蘇制造搶占全球綠色產業鏈制高點。
江蘇擎天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炎
【記者】作為雙碳數字化服務領域的深耕者,江蘇擎天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如何以技術創新響應國家"3060"戰略目標?在人工智能與產業綠色轉型的深度融合方面,企業有哪些突破性實踐?
【吳炎】擎工互聯深耕雙碳領域16年,聚焦“數字賦能綠色轉型”主線,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比如,為光伏、汽車、電池、鋼鐵、水泥、化工等企業提供精準碳計量與碳資產管理解決方案,支撐國家碳市場核心平臺建設,助力城市級低碳管理云平臺落地。公司承建的全國重點企業碳排放數據直報系統、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數據庫系統、全國碳市場信息管理平臺、江蘇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等重點項目,已形成“城市-園區-企業-產品”全場景覆蓋的數字化服務矩陣。
在AI技術融合層面,我們正推進兩大創新方向。一是智能碳核算。運用深度學習算法構建產業碳足跡模型,更精確的估算一個產業產品真實的碳排放水平,顯著增強其出口競爭力。二是基于DeepSeek大模型架構的“雙碳知識”系統的開發。我們將16年積累的行業規則、案例轉化為機器可讀的決策知識庫,降低學習“雙碳”知識門檻。這種“AI 雙碳”的深度融合,不僅破解了產業綠色轉型的“人才荒”“數據孤島”等痛點,更在產業鏈層面形成綠色價值傳導機制。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王男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